高艷霞
摘要:教學評價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斷開束縛教師自身發展的繩索,削去捆綁學生奔跑步伐的鐵鏈。師生之間、教師及學生自我的評價,哪一方面都不容忽視。
關鍵詞:教學評價 評價對象 自我評價
評價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語文教學,如運用得好,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如運用不當,對學生的發展毫無意義。簡單而言,就是脫離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土壤,從而使評價不能起到激勵、促進作用。《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語文教學中的教學評價是多元的,它的方式方法很多,我們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評價角度來探討一下。
一、教師的評價
1.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教師必須培養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興趣和評價能力。在評價活動開展之前,應做好發動和宣傳工作。使學生明白參與教學評價不僅是自己學習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可以培養和鍛煉他們的評價素質,而且也是行使權利的體現。還應該使他們明白教學評價是語文教學環節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學生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信息反饋給教師,可以全面診斷教師的教學水平、優點及存在的問題,促使教師充實、調整、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運用新的教學手段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是教學相長的具體體現,科學、客觀、準確的評價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直接受益者還是他們自己。
雖然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一定程度上可能缺乏科學性,但從衡量教師的教學效果角度來說,他們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可根據學生的情況為學生制定出對教師的評價表:教師教學能使學生情感和學習態度發生積極變化;教師能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喜歡教師的課;教師上課生動,學生們能主動積極地思考、討論、發言;教師鼓勵學生去發現和提出問題,能以學生的問題為出發點,開展教學;教師提問有吸引力,學生之間開展合作學習;教師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反映,平等對待同學;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以肯定鼓勵表揚為主,使學生學習更有信心;教師知識豐富、語言準確、教態親切、有感染力;學生最欣賞(或不太喜歡)教師的哪些方面,學生的建議是什么等等。
2.教師的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現代教育評價的一個突出特點。隨著現代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自我評價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教師的自我評價實際上就是自我審視和診斷教學中的不足,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自我評價作為教師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觀念更新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自我評價明確發展目標,在擴展知識面的同時能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職責范圍、評價本人目標的達到程度、教學技能的改進程度以及知識的增長程度等;教師通過自我評價可以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總結教訓和不足。
語文教師應及時的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與評價。對于此,伯利納的“有效教學行為”和“無效教學行為”可以作為評價借鑒。其理論中有效的教學行為有:教師建設性地對學生的情緒和態度作出反應;教師認真聽學生在講什么;教師對所教的學科充滿信心,并顯示出對此學科的駕馭能力;教師檢查學生的學習進度,并根據檢查結果調整自己的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表現出一種積極的、令人愉快的、樂觀的態度和情緒;教師鼓勵學生認真做好作業,并對學生作業負責。無效的教學行為有:教師突然改變教學程序;教師當眾訓斥學生;教師為打發空余時間而讓學生在課堂上做一些無用的作業;教師在課堂上不是為了達到明確的教學目標,而是要表現自己。
二、學生的評價
1.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結構至少由七種智力要素組成,即語言智力、數理邏輯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音樂智力、人際交往智力和自我認識的智力。多元智力理論給教學評價帶來了新的思維方式:個體具有不同的智力及其組合,如果給予適當的教育,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智力,同時帶動其他智力的同步發展。依此理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就應該是多元的。
因而教師評價要分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狹義的評價,相似于“點評”。比如: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教師可作簡單的評價。可用語言:普通話標準程度、停頓是否恰當、感情把握程度等;也可用分值體現:7分還是8分(10分制)。這樣的評價簡單到3到5秒完成,既不會給完成教學任務增加負擔,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但一定要注意:語言點評要盡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分值點評盡量過及格分(6分),因為教師的鼓勵性和欣賞性評價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而廣義的評價則包括很多,比如:學生是否認真對待學習;學生是否有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學生是否有嚴格執行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的習慣;學生是否會科學有效地學習;學生是否會自主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會和他人交流合作;學生在學習中有沒有創新意識等。
另外,需要注意一點是,實事求是的評價學生雖然是評價正確性的基本要求,但是單純的評價正確是不夠的,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這就要求教師評價要因人而異,適合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樣才能使教師的評價“內化”為學生的行為準則,并經過努力達到預期目標。
2.學生的自我評價
學生應養成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評價的習慣。雖然是學生自我的評價,但教師在此過程中應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應該創設一種使學生能夠真實地評價自己的學習狀況的情境,如建立“學生自我評價本”:通過這節課(或這一星期、這一學期),你學會了哪些知識?通過這節課(或這一星期、這一學期),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你是否積極參與了教學活動?你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了嗎?你對老師的教學安排是否滿意等。之后,教師要定期收回學生的自我評價本,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改進和評價。
無論怎樣運用教學評價,我們都必須遵守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一基本原則。教學評價不是單一的,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課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雙方都去努力探究完善這個課題,那么教學評價就不會成為傷害師生任一方的“雙刃劍”。
參考文獻:
[1]柳夕浪.課堂教學臨床指導.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余林.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問題.上海文藝出版社.
[3]任麗芬,馬麗.初中教學評價·語文.光明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