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玲
[摘要]目前,在國內缺乏相關法律法規有效監管和約束的情況下,網絡團購的投訴與糾紛雖然大幅增長,消費者卻維權艱難,網絡團購糾紛案件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還非常少見。對網絡團購合同糾紛的訴訟管轄進行分析,提出完善我國網絡團購合同糾紛管轄制度的建議,有利于在司法實踐中對具體案件的處理。
[關鍵詞]電子合同;訴訟管轄;難點;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1-007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1-03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從我國的司法實踐來看,隨著網絡團購的興起與發展,涉及網絡團購合同糾紛與侵權糾紛的民事訴訟案件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地逐步出現。由于網絡環境的特性,使得在非網絡環境下已經得到解決或基本解決的諸多法律問題,而在網絡環境下卻給傳統的法律制度帶來了一系列的沖擊和挑戰,網絡合同糾紛的解決成為當前國際私法界以及司法實務部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其中訴訟管轄就是最為明顯的體現之一。
一、電子合同與訴訟管轄
(一)電子合同
電子合同是電子商務中普遍使用的合同形式,是以電子方式訂立的合同,主要是指在網絡條件下當事人為了實現一定目的,通過電子郵件和電子數據交換等形式簽訂的明確相互權利義務關系的一種電子協議。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電子合同的訂立也應當經過要約、承諾的方式。
網絡團購是繼BtoB、BtoC及CtoC后的又一電子商務模式,在電子環境下,交易的各方當事人互不謀面,通過電子技術手段來傳達要約和承諾的意思表示,通過締結電子合同明確權利義務關系,實際上就是消費者為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目的與網絡服務商或經營者通過網絡訂立網絡消費者合同。根據目前網絡團購的運營模式可以分為商品買賣合同與服務合同兩種類型。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無國界性和高技術性等特征,使得消費者在網上交易比網下交易面臨更多糾紛訴訟管轄的難題,如何解決網絡團購合同糾紛的訴訟管轄,不僅關系到交易雙方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系到國家利益平衡、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
(二)訴訟管轄
訴訟管轄是指各級法院之間以及不同地區的同級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的職權范圍和具體分工。管轄可以按照不同標準作多種分類,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是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級別管轄是要劃分上下級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地域管轄是指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我國民事訴訟當中的地域管轄應當符合以下基本原則:(1)各級人民法院的區域與其相應的行政區域相一致。只有在本轄區內的民事案件,該法院才有管轄權,并在此基礎上對案件進行審理和判決。(2)當事人所在地或訴訟標的要與受理案件法院的轄區相聯系。
網絡團購屬于電子商務的范疇,而電子商務的糾紛范圍很廣,一旦發生糾紛,當事人首先考慮的就是司法管轄問題,即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法院主張管轄權,則應該由哪個國家的法院審理?在一個國家內,所發生的糾紛應由哪一地區、哪一級的法院管轄?本文主要分析網絡團購合同糾紛的訴訟管轄。
二、我國對網絡合同糾紛管轄權的規定
網絡團購作為一種新的電子商務模式,關于電子商務行為中產生的糾紛如網絡團購合同糾紛,我國法院對此類案件如何行使管轄權,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也還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電子商務立法已經引起學術界以及司法機關的重視。上海制定了《電子認證條例》,廣東也制定了《數字簽名條例》。就網絡管轄權而言,在2003年2月開始實行的《廣東省電子商務交易條例》就開始涉及到了電子交易合同的司法管轄權問題。
在我國目前還沒有針對電子合同管轄專門立法的情況下,在司法實踐中,大多還是沿用傳統訴訟管轄的相關法律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和2001年分別頒布的兩個司法解釋來進行處理。傳統的管轄權制度仍然是確定網絡合同糾紛管轄權的基礎,我國現行的訴訟管轄原則仍應得到遵循。
(一)管轄權的一般原則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2條規定了管轄權的一般原則:“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二)合同糾紛的管轄權
《民事訴訟法》第24條對合同糾紛的管轄權做出了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條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如果合同沒有實際履行,當事人雙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民事訴訟法》第243條規定:“因合同糾紛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訴訟,如果合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簽訂或者履行,或者訴訟標的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或者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有可供扣押的財產,或者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有代表機構,可以由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訴訟標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財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或者代表機構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三)協議管轄權
《民事訴訟法》第25條對協議管轄權做出了規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第244條規定:“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用書面協議選擇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法院管轄。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管轄的,不得違反本法關于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endprint
我國《民事訴訟法》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網絡消費者合同糾紛的管轄沒有做出特別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只能沿用《民事訴訟法》的一般規定,即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也可以協議管轄。但是,從我國目前網絡團購的高速發展及糾紛增多的情況來看,立法的這種局面既不符合國家有關消費者合同糾紛管轄的一般原則,也不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三、網絡團購合同糾紛管轄權確定的難點
從《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來看,電子合同糾紛管轄權的連接點是被告住所地和合同履行地,但是由于網絡空間的特性,使得這兩個連接點在實際的網絡團購合同糾紛訴訟中有時難以確定。
(一)被告住所地確認難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條規定:“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戶籍所在地。法人的所在地是指法人的主要營業地或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在網絡團購的電子商務形式中,公民的戶籍所在地及法人的主要營業地或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在確定上是個難題。網絡服務商及經營者一般不向公眾告知其住所地或公司注冊地,要調查清楚并不容易。
(二)合同履行地確認難
網絡團購合同可以分為兩類:團購商品的買賣合同和團購服務的服務合同。對買賣合同來說,當事人約定合同履行地的,以約定為準;當事人未約定合同履行地,也未達成補充協議的,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41條規定:“(一)標的物需要運輸的,出賣人應當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以運交買受人;(二)標的物不需要運輸,出賣人和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出賣人應當在該地點交付標的物;不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應當在出賣人訂立合同時的營業地交付標的物”來確定合同履行地。在網絡商品團購中,基本上都是通過郵寄方式完成商品的交付,這就要考慮在郵寄中由哪方出的郵資。如果是銷售者承擔的郵資,那么相當于是銷售者送貨,由銷售者將標的物交付給承運人以運交買受人,此時合同履行地為買方所在地;如果郵資由消費者自行承擔,那就相當于由消費者自己提貨,由消費者委托承運人去貨物所在地取貨,此時合同履行地為貨物所在地。現實的網絡團購中,對郵資如何承擔的問題上存在約定不明或無約定的情形,這對法院認定郵資的承擔主體帶來一定困難,因而造成確認合同履行地的困難。
(三)團購網站的“用戶協議”中格式條款的效力確認
《民事訴訟法》第25條對協議管轄權做出了相應的規定。目前很多團購網站采用“引起糾紛只能在網站所在地訴訟”的格式條款,讓消費者被動接受管轄權的約定。德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曾立法,明確禁止網站有類似的管轄限制。我國在司法實踐中雖然有法院認定網站此類條款無效的案例,但我國法律尚無明確規定,這給司法實踐在確認管轄權時增加難度。
四、完善我國網絡團購合同糾紛管轄制度的建議
(一)我國應該盡快建立和完善電子商務合同糾紛的法律保障體系
加緊制定電子商務糾紛處理的程序法規則,在規則中明確網絡團購法律關系的主體范圍及其權利義務,準確界定團購網站在合同法上的地位及責任,網絡團購參與各方在交易中形成的法律關系及對應的責權利,以便提高司法實踐認識,有效保護消費者權益。
(二)考慮被告住所地與網絡的實質性關聯
法院在適用《民事訴訟法》中被告為自然人,以其戶籍所在地為住所地,戶籍所在地與其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則將其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地;被告為法人時,以其主要營業地或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住所地的傳統原則對被告住所地進行確認時,應當考慮被告住所地與電子商務網絡的虛擬性特征是否具有實質性關聯。比如可以將網絡團購合同糾紛案件的被告分為與網絡有實質性關聯被告和沒有實質性關聯被告兩類。沒有實質性關聯被告只是將網絡作為交易平臺而本身并不參與網絡經營的違約行為人,此類被告住所地的確認與傳統合同糾紛并無實質區別,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有實質性關聯被告是指把網絡作為交易平臺并且本身也參與網絡經營的違約行為人。該類被告同時是網站所有者和電子商務網站經營者。對經營性網站來說,網站只是經營者用來牟利的工具。而網站一方面在現實世界中具有真實地址,該地址即為網絡服務器設備所在地。另一方面,它在虛擬世界中也有網址。網絡服務器地址具有不確定性,因為其既可以設在該服務器的個人、單位或者公司住所地,也可以在網絡服務提供商處存放,甚至也可以在虛擬主機服務提供商處存放。從地域上講,網絡服務器既可以存放在境內,也可能存放在境外,如此一來,一個網絡經營商就可能占用多個位置不同的服務器,網站所有者或經營者是完全享有網站經營的權利承擔相應義務的民事主體。該主體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民事主體。筆者認為,在團購網站發生違約行為時,不應以服務器所在地作為管轄地,而應當以網站所有者或經營者的住所地作為管轄地。
(三)完善合同履行地的確認規則
合同履行地是合同規定履行義務和接受該義務的地點,主要是指合同標的物交接的地點。網絡團購合同的履行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消費者持電子券到實地經營場所領取團購的商品(如餐飲類)或接受團購的服務。這種合同履行地的確認與傳統合同并無區別。另一種是通過郵寄方式完成商品的交付。這種合同履行地的確認關鍵在于買賣雙方采取何種方式進行郵資的承擔。筆者認為,存在約定不明或無約定的情形,結合國際立法中消費者所在地管轄權原則,應該認定合同履行地為買方所在地。
(四)對協議管轄做必要的限制
在訴訟管轄中認可協議管轄的法律效力,尊重合同雙方的自由選擇權,除非其自由選擇權的行使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或社會公共秩序。但是如果網絡服務商或者經營者通過協議管轄條款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在法律規定上應明確此類條款無效。
(五)謹慎采用消費者所在地管轄權原則
歐盟的消費者所在地管轄規則規定商家只能在消費者住所地國法院起訴,而消費者卻有權選擇在其住所地國法院或者被告住所地國法院起訴。此規定不能照搬于網絡團購的合同糾紛管轄,因為網絡團購的消費者人數眾多且大多分散于各地,在一起買賣當中,如果各地不同的消費者對網絡服務商或者經營者提出起訴,被告必須就一起交易到不同各地應訴,此規定不利于網絡團購電子商務模式的發展。因此,在借鑒國際立法經驗的基礎上,要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及網絡團購的特點,謹慎采用消費者所在地管轄權原則。
參考文獻:
[1]李永軍,易軍,王利明.合同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2]郭懿美,蔡慶輝.電子商務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3]于海防.涉網絡合同案件地域管轄法院的確定——從傳統理論與現實規范出發[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4]王金蘭.電子商務管轄權規則的探討[J]武漢大學學報,2002(1).
[5]劉映春.電子商務法[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249.
[6]韓德培,韓健.美國國際司法(沖突法)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