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忠林+龔衍麗



[摘要]
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導向,對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是新時期“深化國防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作為探索,改革應從實際存在的理念、內容體系、目標等方面的脫節問題出發,遵循相關的法理和現實依據,在必修課、選修課、專題講座等領域展開多路徑探索,并通過多方評估驗證改革的成果。最后,應探索建立一套教學內容改革的機制,使國防教育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防教育;教學改革;總體國家安全觀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5)02-0054-05
0引言
近年來,隨著內外形勢的變化,我國所面臨的挑戰日趨多元化,國家安全問題也更加復雜。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山“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概念,內容涵蓋11個領域:政治、國土、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科技、信息、生態、資源以及核安全。長久以來,普通高校國防教育都是以傳統軍事安全為導向,教學內容的設定與當前國家新安全理論之間的脫節狀況日趨明顯,本文通過探求二者間的有機契合,使國防教育能緊跟國家安全形勢,并為國家的安全戰略服務。
1當前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與總體國家安全理論的脫節
目前,依據2006年教育部、總參、總政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訓練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我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分為軍事理論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兩個環節:軍事理論教學包括國際戰略環境、軍事思想、中國國防、軍事高技術、信息化戰爭五部分;軍事技能訓練包括條令教育與訓練、輕武器射擊、戰術、軍事地形學、綜合訓練五部分。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各高校新培養方案的出臺,高校國防教育與國家總體安全理論之間存在諸多脫節現象。
1.1國家安全內涵的脫節
對于國家安全的內涵,長期以來,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只局限于以領土與主權為核心、以防范外敵大規模入侵為主線的傳統軍事安全。《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指出:“傳統安全觀念和機制難以有效應對當今世界的諸多安全威脅和挑戰。”鑒于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因此,為了適應中國安全面臨的新形勢,當前高校國防教育急迫的、“最根本的是構建大國防觀”[1],即“總體國家安全觀”。
1.2教學內容體系的脫節
2006年,國家動員委員會頒布《全民國防教育大綱》中明確要求:“高等學校應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國防教育,使其樹立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實踐中,由于對國家安全內涵理解的局限,現行國防教育教學內容體系偏重軍事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覆蓋面窄,缺少其他安全領域問題的探討,無法涵蓋“全面系統的國防教育”的應有之義。
1.3培養目標的脫節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注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實用人才的培養”[2]。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不少院校將“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創新型本科專門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國防教育既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的“專門人才”應具有“總體安全觀”,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新時期學校國防教育的使命。顯然,傳統的國防教育與這一新目標、新要求還存在一定距離。
2新形勢下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的法理和現實依據
2.1法理依據
新時期,國防教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此,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山“深化國防教育改革”的要求;2014年4月,習近平同志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無疑為國防教育改革指明了一個方向;5月,我國首部國家安全藍皮書《中國國家安全研究報告(2014)》透視出當前國家安全風險及工作的重點,同時也為今后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提供了切入點。
另外,各院校遵循的《大綱》,在規定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外,也預留了教學內容的改革與拓展的空間,允許“各普通高等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對教學內容作適當調整”。《全民國防教育大綱》要求:“根據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結合國際國內重大事件……靈活設置教育內容,努力增強國防教育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2.2現實依據
1) 與世界接軌的需要。考察世界各國的國防教育,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較早的突破了傳統軍事安全教育內容的設定,探索總體/綜合安全教育:以危機意識為切入點,以宣傳本土文化、精神為支點,強調全民參與國家防務的討論和研究,目的在于強化公民全方位的安全意識,培養其領導力以及高度社會責任感[3]。在這方面,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2) 教學內容拓展的需要。實踐中,傳統軍事安全教育的內容已無法滿足當代人學生的求知欲。從課題組收回的1771份人專院校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表明(見圖1):人學生對國家安全教育必要性的認知度很高,且多數已經意識到國家安全應該是總體安全,但是與傳統安全相比,學生對非傳統安全知之甚少,拓展此方面的內容很有必要。
圖1大學生國防教育調查表
3新時期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的路徑
就路徑而言,新時期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的改革可“三管齊下”(見圖2),即采取“必修課(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選修課+專題講座”的模式,旨在多渠道引導當代人學生緊跟形勢,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并掌握一些基本應險技能。
3.1必修課教學內容的拓展
在理論教學環節,對五部分內容進行針對性的拓展:在“國際戰略環境”中加入“總體安全觀”的理論,引導學生從新的理論高度和廣度透視時代風云,把握世界格局走向;在“軍事思想”中加入“文化安全”的內容,“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關系到民族和國家的生存命脈”。因此,有必要從戰略的高度強化文化安全意識與文化國防理念,把堅守國家“文化邊疆”的安全,作為新時期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4];在“中國國防”中加入“非傳統安全”的概述,當前我國“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國防建設須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理論指引,進行諸方面的統籌;在“信息化戰爭”中加入“信息安全”的內容,網絡安全、信息安全已經成為國家重大戰略問題,聯系到國際上的“棱鏡門”事件以及近期國內的幾起間諜案、網絡泄密案,對學生開展網絡安全、信息安全教育就顯得尤為迫切;在“軍事高技術”中加入“科技安全”的內容,科技安全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條件下,特別是國際大環境中,由科學技術因素以及科學技術與國家安全因素的相關性所構成的國家安全的一種態勢[5],鑒于科學技術“雙刃劍”的特性,故對它的開發、運用以及管理等,須以國家安全為準則,進行戰略性的引導和規劃。
圖2新時期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的路徑
在技能訓練環節,“條令教育與訓練、輕武器射擊、戰術、軍事地形學”四個板塊拓改的空間相對較小,應著重考慮在“綜合訓練”板塊尋求突破。針對關注度不斷提升的“社會安全”(包括社會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和生產安全等)問題,甄選一些“防意外,求生存”的技能訓練新內容。一方面,增加應對暴力恐怖主義襲擊的技能訓練。暴恐襲擊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一大公害,受到國際恐怖活動反彈的影響,中國境內恐怖活動呈高發狀態,出現地域擴大的趨勢[6]。北京、昆明、長沙、廣州和烏魯木齊等地接連發生類似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有專家就指出“目前國內安全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就是暴力恐怖主義”。因此,在軍訓中引入應對暴力恐怖主義襲擊的技能訓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針對學生日常出行、生活、學習以及實踐中潛在的安全風險,增加交通救護、消防、避震以及其他災難救護等科目演練,讓學生掌握一些應對身邊安全風險的基本技能。
3.2選修課的探索
選修課是必修課的有益補充,也是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拓改的新路徑,且與必修課比較具有兩人優勢:一是沒有《大綱》框架的嚴格限制;二是可以深化某些內容的闡述。據此,作為探索,完全可以開設一門全新的選修課,重點介紹“總體國家安全觀”。在課程取向上,要把握兩個原則:其一,與新時期中國國家安全問題掛鉤,賦予這門課以強烈的現實意義;其二,突出特色,“特色化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戰略選擇”[7],也是國防教育相關課程在各院校“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8]。
在內容設定上,也應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圍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介紹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以具體某一安全問題為切入點,進行深入挖掘,積累經驗,進而逐步拓展,最終實現11個領域的涵蓋。第二,結構合理,重點突出。習近平同志在論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構建時指出,人民安全為宗旨,政治安全為根本,經濟安全為基礎,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等為保障。可見,各安全的屬性與分工是不同的,課程安排上要制定對應的內容篇幅與課時,避免均鋪,對重點進行深入闡述。第三,內容要靈活多樣,可安排一些錄像、實踐參觀等教學內容,通過多種方式將新安全思想傳達給學生。
3.3專題講座的探索
舉辦專題講座也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還是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拓改的又一新路徑。專題講座與必修課、選修課相比較具有無可比擬的時效性,可以將最新內容以一種較為系統、完整的方式快速呈現出來。從預期效果來看,舉辦專題講座,既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提升教師的理論與教學水平,又可以加強多學科的交叉,令國防教育內容更加豐富、更具有吸引力。
在課堂外舉辦相關專題講座,應考慮以下幾點:第一,講座專家多樣化,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原則,在教學、學術的交流與推廣中,豐富國家安全的知識體系,建立共識,并營造一種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導向的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的氛同;第二,主題選擇多樣化,盡可能的涵蓋國家安全問題的各個領域;第三,突出熱點安全問題。之前的調查顯示,61.38%受訪學生表示關注熱點安全問題,其中高達91.36%的學生希望對這些問題進行專題討論和分析。在對各種熱點安全問題的關注度中,受訪者對與中國有直接關聯的熱點安全問題關注度達到50.2%;對影響全世界、全人類的熱點安全問題,關注度達到24.95%;對影響局部地區的熱點安全問題,關注度達到12.42%;對其他熱點安全問題的關注度達到12.42%。數據顯示,受訪者對與中國國家安全有直接關聯的熱點問題關注度最高,應優先納入講座主題與素材,國家安全藍皮書可做此方面向導。
總之,新時期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的改革,必修課是根本,重點應放在非傳統安全內容的拓展上;選修課和專題講座的探索作為“有益的補充”和改革的“試驗田”,重點應放在總體安全觀的介紹、各安全領域問題的研究以及內容體系構建的摸索上,為日后必修課教學內容的根本性改革儲備素材,并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4建立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改革成效的評估體系
檢驗改革是否有成效,需要建立一個開放的評估體系:程序上,一般分為準備、實施、結果處理三個階段;方法上,以教師自評與互評、學生評價為基礎,專家評價為重點,并注重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的結合[9];評價指標上,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訪談等方式,應用特爾斐法制定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建立適合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該體系框架有4個信息來源和11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又配屬若干二級指標。其中,“學生評價”注重教改內容在三個路徑現場教學情況的評估,對應的二級指標包括學生興趣的激發、知識體系的完善、總體安全觀的確立以及課堂收獲等項。“同行教師評價”、“教師自評”與“專家評價”則跟蹤教學內容改革的整個過程,因視角不同,側重點各異:“同行評價”注重教師對總體國家安全觀內涵的把握以及新內容與原有知識體系的銜接;“教師自評”側重于改革的前瞻性與教學內容的完善;“專家評價”是評估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改革成效的最重要的依據,權重比最高,評估指標涵蓋相關目標實現、內容體系設計、學生獲益、教師素養提升、課程完善等各個方面。各方評估目的是以評促改,完善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體系。
5結束語
新時期,對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導向具有前瞻性。總體安全觀取代傳統軍事安全觀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是世界各主要國家國防教育界的共識,必然也是今后我國“深化國防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突破方向。其次,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的改革必須從國情、課程自身的特點以及實際存在的問題出發,遵循教學改革的規律,以及相關的法理和現實依據,有的放矢,鼓勵多路徑—必修課+選修課+專題講座—探索,并在教學試點和評估中檢驗改革的成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探索建構一套“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的機制”,使國防教育能緊跟國內外的安全形勢,及時調整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突出時代特征,進而為國家各時期的安全戰略服務。
參考文獻
[1] 蘇世忠.國防教育最根本的是構建大國防觀[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65-69.
[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1).
[3] 王建中.中外國防教育:比較與啟示[J].江蘇高教,2011,(5):150-152.
[4] 陳大民.捍衛國家安全[J]求是,2012,(16):49-50.
[5] 連燕華,馬維野,王玉民.科技安全的定義與概念[J].科技管理研究,2000,(2):3-6.
[6] 劉慧.中國國家安全研究報告(2014)[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92-102.
[7] 徐輝,楊天平.特色化: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N].光明日報,2005-11-1(7).
[8] 李鐵君,遲艷杰.試論高等學校的特色辦學[J],遼寧教育研究,2003,(1):23-25.
[9] 張正明,李科,問鴻濱.高校國防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93-96.
Research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guided by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in colleges
YAN Zhong-lin, GONG Yan-li
(Department of Milit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49,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era,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guided by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s an exploration, reform should start from analyzing the disjointed problems of ideas, content system, target, etc., carry out multi-path exploration in the required courses,elective courses and lectures following the relevant legal theory and practical basis,and verify the results of reform through a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system. Finally, we should establish a set of mechanism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And then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can plan and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country′s security situation.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the teaching reform;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