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迪一等

摘 要:基于徐州市2004—201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采用C-D生產函數,建立經濟計量模型,測量下屬縣域經濟增長的資本及勞動要素彈性,對影響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進行實證分析。找出推動各縣經濟增長的主要生產因素,并對徐州各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提出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總生產函數;實證分析;線性回歸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057-02
一、徐州縣域經濟現狀
徐州作為蘇北最大的城市,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下轄邳州市、新沂市、沛縣、睢寧縣、豐縣5個縣級行政區域。2014年10月,社科院發布的《中小城市綠皮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4)》全國百強縣名單中,邳州市、新沂市和沛縣榜上有名,徐州市百強縣數量首次達到三縣,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已成為徐州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
依據徐州統計年鑒,按照時間序列,整理2004—2013年各縣主要經濟數據進行分析,十年間徐州縣域經濟發展特點如下。
(一)縣域經濟總量不斷擴大
2004—2013年十年間,徐州五縣GDP總量由374.49億元增長至2 148.67億元[1],年均增長率16.83%,遠高于同期國內10.7%的年均增長率,經濟增長速度處于全國中上游。
(二)產業結構轉型取得成效
徐州縣域三次產業結構由2004年的29.6∶39.4∶31.1至2013年的15.6∶44.1∶40.3。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4%,第二產業比重增加4.7%,第三產業比重增加9.2%。依據庫茲涅茨產業結構演變理論中的相關指標,徐州縣域總體產業結構已從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取得了較大突破。
(三)縣域整體實力不強,對全市經濟發展支持力度小
2013年,五縣戶籍人口為680.49萬人,占徐州市總人口的67.59%。土地總量8 221平方公里,占徐州市總土地面積的73.02%。五縣GDP總和為2 148.67億元,占徐州市GDP總量的48.44%。擁有近70%土地及人口的縣域,其經濟總量不到徐州市經濟總量的50%,這說明徐州“市強縣弱”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
(四)經濟發展不平衡,縣域之間差距大
2013年五縣GDP分別為邳州599.14億元,沛縣495.37億元,新沂412.22億元,睢寧360.16億元,豐縣281.78億元,平均值為429.73億元。其中豐縣和睢寧遠低于平均值,而經濟總量最高的邳州是最低的豐縣的2.13倍。相關數據顯示,徐州各縣域內部發展不均衡,三個百強縣經濟實力雄厚。兩個省重點幫扶縣經濟基礎薄弱,亟待發展。
二、縣域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分析
(一)經濟變量及參數的確定
區域經濟增長與生產要素投入息息相關,對于地理區位、經濟基礎等情況不同的縣,相同的要素投入會帶來不同的產出結果。而生產函數可以反映總產值與生產要素投入量之間的關系。本節運用計量經濟學相關方法,建立徐州縣域總生產函數模型,分析資本及勞動要素對總產值的影響,以及規模經濟和規模報酬變動情況。總生產函數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2],形式如下:
其中Y是某縣域的總產值,K是投入的資本量,L是投入的勞動力數,α是資本的彈性系數,β是勞動的彈性系數,即資本和勞動投入量每增長1%分別引起總產出變化的百分比,c為一個常數。
由于數據可獲得性限制,本文以各縣地區生產總值作為總產出Y的代表變量,以固定資產投資作為資本要素投入K的代表變量,以從業人員數作為勞動投入力L的代表變量。對C-D函數兩端取對數,將指數函數線性化,得到線性模型如下:
LnY=lnc+αlnK+βlnL
(二)數據和指標來源
根據徐州統計年鑒(2014年),選取2004—2013年中五縣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從業人員等指標數據,并根據模型的需要對數據進行適當處理。
(三)模型參數的估計和檢驗
將各經濟變量的數據及指標帶入,采用最小二乘法,利用進行擬合[3],回歸結果(見表1)。
從表1回歸結果表明,復相關系數R和F統計量都很高,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中,可決系數最小的沛縣R2=0.924,擬合優度高,說明所選擇的指標能顯著影響因變量的變化。K和L變量在0.05的顯著性上t檢驗顯著。
(四)模型分析
1.邳州市總生產函數為: Lnyi=2.177+1.192lnki-3.122lnLi,α=1.192,β=-3.122,邳州市地區生產總值與資本要素呈正相關,與勞動要素呈顯著負相關。α+β=-1.93,說明若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同時增長1%,總產出減少1.93%,規模報酬遞減,存在規模不經濟。 因此在現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邳州市規模經濟效益遞減,應加強科技創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克服路徑依賴,不能純粹依靠追加生產要素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
2.新沂市總生產函數為: Lnyi=-9.212+0.853lnki+0.594lnLi,α=0.853,β=0.594,說明新沂市地區生產總值與資本及勞動要素都呈正相關。α+β=1.477,說明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同時增長1%,總產出增長1.447%,規模報酬遞增,存在規模經濟,但遞增幅度相對較小,且總產出對資本投入的彈性較大。因此新沂市在擴大經濟規模時,相對勞動力投入,應更加著重于基礎設施建設等資本項目。
3.沛縣總生產函數為: Lnyi=-18.807+0.695lnki+3.382lnLi。α=0.695,β=3.382,沛縣地區生產總值與資本及勞動要素都呈正相關。α+β=4.007,資本和勞動同時增長1%,總產出增長4.007%,規模收益報酬遞增,存在規模經濟,且遞增幅度相對較大。地區生產總值與勞動要素呈顯著正相關,因此沛縣在擴大經濟規模時,要注重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并制定人才政策,吸引高素質勞動力來此就業。
4.睢寧總生產函數為:Lnyi=-9.073+0.935lnki+0.319lnLi,α=0.935,β=0.319,睢寧地區生產總值與資本及勞動要素呈正相關。α+β=1.254,資本和勞動同時增長1%,總產出增長1.254%,規模報酬遞增,存在規模經濟,但遞增幅度相對較小,且地區生產總值與資本要素相關性更強[4]。睢寧在通過增加生產要素投入,實現規模經濟時,要積極招商引資,承接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同時發揮好本地的區位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實現睢寧突破創造良好的硬件環境。
5.豐縣總生產函數為:Lnyi=-15.076+0.783lnki+2.267lnLi,α=0.783,β=2.267,豐縣地區生產總值與資本以及勞動要素呈正相關,且總產出對勞動投入彈性較大。α+β=3.05,資本和勞動同時增長1%,總產出增長3.05%,存在較好的規模經濟效應,規模報酬遞增。因此,豐縣應給外來務工人員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吸引外部勞動力來此就業。
三、結論
根據影響徐州縣域經濟增長的生產因素及各縣的經濟現狀,得出如下結論:
1.對于徐州市所有縣域,資本投入與地區生產總值都呈正相關關系。在2004—2013年期間,資本投入是徐州各縣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2.沛縣和豐縣的地區生產總值與勞動要素呈統計學上顯著正相關關系,而邳州市地區生產總值與勞動要素呈統計學上顯著負相關關系。
3.根據各縣總生產函數所表現的規模報酬變動情況,新沂、沛縣、睢寧、豐縣經濟增長呈規模經濟特征,規模報酬遞增。四縣可以通過規模經濟,增加資本和勞動要素投入,促進地區生產總值更快速的增長,提高投入產出比。而邳州經濟增長呈現規模不經濟的特征,規模報酬遞減。且0<α+β<1,說明要素投入的增加雖然可以增加總產值,但會導致投入產出比下降,不符合經濟效益原則。
參考文獻:
[1] 徐州市統計局.徐州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2] 石賢光.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河南省經濟增長影響要素分析[J].科技和產業,2011,(4):76-78.
[3] 郭志剛.社會統計分析方法——SPSS軟件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87-114.
[4] 郭磊,吳沖鋒.上海經濟發展與生產要素投入的實證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3,(7):52-59.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