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上都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國家的發展要取長補短,即國家之間在進出口產品中互相補充,滿足各自的發展。在中越兩國的貿易中,越南長期處于貿易逆差的地位,且該差額不斷擴大。本文擬通過實證分析,歸納總結中越貿易中的優勢和經貿往來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來加強兩國合作,使兩國經濟朝著平穩、上升的趨勢發展;并且結合分析的結果給出相應的結論以及對策。
關鍵詞:中越貿易;貿易互補性;貿易逆差;實證分析
一、互補性的內涵及測量方法
1.貿易互補性內涵
貿易互補性內涵:“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擅長的貿易種類和不擅長的貿易種類,通過國際貿易進行商品交換,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來獲取本國貿易中的匱乏品,互補可以是國家之間,單位之間,甚至是個人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取長補短”。
2.雙邊貿易中的互補性
貿易互補性理論即互補性在貿易領域的延伸發展,體現在國家之間在進出口產品中互相補充以滿足各自的發展。貿易互補性理論為本文對中越貿易互補性的實證分析提供了理論支持,也方便本人更好地闡明自己的觀點。
3.衡量方法
(1)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行業內貿易指數和貿易互補性指數是研究貿易互補性的三大指數;另外,判斷兩個國家是否在貿易上存在著互補性,還可以分析兩國之間的各類商品的貿易額,從而分析出兩國各自的貿易結構,以此作為兩國是否存在貿易互補性的證據。
(2)產業內貿易指數
產業內貿易指數可以判定貿易方式是產業內貿易還是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某一產業同時發生的進出口的活動,反映了兩國之間貿易關系的成熟度。
(3)貿易互補性指數
貿易互補性指數計算公式為:Cijk=Rxik×Rmjk
公式中:Xik和Xwk分別為i國k產品與各國國際貿易總額和世界所有國家k產品的國際貿易總額;Xw為世界所有產品的貿易額;Mjk和Mj分別為j國k類產品的進口額和j國所有商品進口總額。
二、實證分析
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展開實證分析:(1)從產業內貿易指數角度分析兩國貿易互補性;(2)從貿易互補性指數角度分析中越貿易間的互補性,從而可知道哪些因素促進中越貿易,而哪些因素阻礙其發展,進而使兩國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
1.從產業內貿易指數角度分析中越兩國貿易互補性
表1 2000年—2013年中越兩國產業內貿易指數
從上表可看出,處于高度產業內貿易的商品包括SITC-0、3等大類產品,其中,SITC-3比較引人注目,這一類別的I指數從2006年的85.4迅速的增長到了2010年的98.1,盡管在2013年有所下降,但是還是達到了89。兩國雖在產品大類上屬競爭性,但產業內分工明確,所需的具體產品不同,因此雙方的貿易類型還是屬于互補貿易。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SITC-0、3之外,兩國在其他類別的產品的產業內貿易都處于較低的程度,這說明越南與中國貿易關系主要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也反映出越南與中國的產業結構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且越南產品形式比較單一,因此中越貿易在總體上屬于產業間貿易并且屬于互補性貿易方式。
2.從互補性指數角度分析中越兩國貿易互補性
根據前文提到的貿易互補性指數公式計算出中越貿易互補性指數,見下表:
表2 2008年—2013年越南與中國SITC互補性指數
從互補性角度看,根據資源稟賦理論的觀點“一國出口其具有優勢的商品而同時進口其處于劣勢的商品”,這樣既可滿足本國的生產與發展的需求又可通過出口賺取外匯,以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中國在出口商品互補性指數方面主要集中在SITC-6、7兩類產品上,而越南主要集中在SITC-2和SITC-8兩類產品上。原因是:(1)越南地處亞熱帶,一些原料如天然橡膠和棉花產量高且本國需求較少,所以可以將多余的產品出口到中國換取外匯;(2)中國市場需求巨大,對于原材料的需求量高于自身的產量,所以需要向國外進口,而越南因為其地里上的優勢成為了中國進口產品的首選國家;(3)越南的勞動力成本較中國要低很多,所以進口越南的服裝產品成本較低,雖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廠,但是隨著自身優勢的不斷消失和越南逐漸的展露人工成本的優勢,中國有時還需進口越南的這些產品;(4)越南因為靠近南海油田,并且得到國外石油公司的支持,石油工業發展迅速,與其相關的石油機械產業比較發達,生產力和性價比較高。由此可以看出,中越兩國的產業結構還是存在著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性促使兩國在貿易中形成互補關系。
三、結論
經過前面我們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與越南之間的貿易正處于發展的青壯年時期,前景可觀,雙方能夠從貿易中取長補短,具有比較強的互補性與互惠合作性,這兩個特點同時也反向推動著兩個國家進行更長遠、更深層次的交流合作。
越南的互補性指數較高的產品多數集中在天然橡膠、棉花、鞋子和服飾制品等,主要原因是越南處于亞熱帶,天然橡膠和棉花的產量高且品質好,而中國本國的產品產量低且滿足不了自身發展的需要,所以要大量的向越南進口。
中越之間的貿易也存在著很多問題與障礙,比如雙方的貿易存在著順逆差之間的失調,中國長期處于順差地位而越南恰恰相反。再者,越南由于其自身的經濟水平與實力限制,對中國的貿易出口產品主要停留在初級產品階段,中國對越南出口的產品層級相對而言較高。
中國出口給越南的優勢性產品主要集中在SITC-8這類產品中,產品主要是鞋類、服飾以及各種儀器設備(汽車、摩托車、手機和電腦等)。越南的優勢產品中,也有SITC-7、8,且越南的SITC-8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高于中國,這說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傳統的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在逐漸失去原有的優勢;同時,越南方面出口的產品在2004年以前,SITC-2和SITC-3是出口到中國的主要產品,這其中包括一些非食用的原料比如天然橡膠、棉花、石油和煤炭資源等,這與越南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
因此,我認為對越南來說,它應該繼續擴大其優勢產品——農產品、紡織品、服飾和鞋類、原材料和石油等產品的對華出口。同時中國也應該轉變服飾類產業的發展方向,不再單純的依靠貼牌或者代工生產等低附加值的方式來發展,應該通過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創造自主品牌來,來增加自身產品的競爭優勢,這樣一來在與越南貿易的同時,可以減少產品的競爭性。此外,兩國政府應該完善雙邊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公路,鐵路以及通訊設施,使兩國的貿易更加的便捷。中國也應該和越南政府建立自貿區,進一步減少貿易關稅壁壘,使兩國的貿易更加自由化。
參考文獻:
[1]Balassa, B.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2005, 33( 2 ):99-124.
[2]方文超,馬懷禮.中國—東盟自貿區二周年的比較研究——基于出口相似度與顯性比較優勢的分析[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2(3):50-53
[3]古小松.21世紀初的中越關系:走向務實[J].東南亞縱橫,2005(1):36-43.
[4]阮氏水.加強中越經濟合作關系[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3):172-174.
[5]王龍虎.中國-越南兩國經貿合作近況及思考[J].東南亞縱橫,2007(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