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玲
送走畢業班,我又迎來了30個一年級的學生,還不到兩周的時間,卻遇到種種問題(文中所涉人名均為化名):
鏡頭一:
鈴聲響,教室里學生吵雜一團。老師走進教室才有片刻停歇,一會兒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爭著打小報告“飛飛用腳踢栩薰。”“增洋一直喊得很大聲。”“君逸離開座位。”……
鏡頭二:
早會課開始,心瑜的爸爸在幫她做數學作業。爸爸一走,她就哭了,鬧著不上學了。
鏡頭三:
上課的時候,好幾個學生呆呆坐著,不積極主動,不肯出聲,不舉手,老師提問還坐著甚至不回答。老師講什么就聽什么。
……
從幼兒園到小學,改變的不單單是環境,學習方式、教學方法、師生關系等方面都會發生改變,正是因為這些來自各方面的改變才導致了孩子進入小學后的種種不適應。作為一年級班主任,該如何幫助孩子們盡快進入“學生”這一新的角色呢?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浸潤于和諧的文化之中,如沐春風,如浴甘露,受益無窮。馮恩洪說:“環境是一種教育力量。”要想讓孩子順利渡過“入學關”,首先要讓孩子在心理上樂意接受學校的新環境。
班主任應該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主陣地———教室。開學的前一天,我就和孩子們一起布置教室。我出板報,“拼音樂園”“學習禮儀”等內容再加上鮮活的插圖,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紛紛投來崇拜的目光。當然,孩子們也不能閑著,有的畫畫、有的親手種植小植物、有的笨手笨腳地打掃衛生……忙了一天,“生物角”“小荷初露”有模有樣,把教室布置得充滿童趣又富有學習的氛圍。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孩子們很欣喜,也減少了他們離開幼兒園后產生的心理反差。
二、重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面對新的老師,新的同學,孩子開始總會顯得無所適從。作為班主任,我們要走近學生的內心世界,去傾聽心的低語。在師生心靈交流的基礎上,創造多種途徑幫助學生結識新的朋友,為他們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增強集體歸屬感。首先,珍惜留給學生的第一印象。班主任老師甜甜的笑容和親切的話語能消除孩子對陌生環境戒備的心,取得他們最初的信任和尊重。其次,耐心傾聽,努力與孩子溝通。多叫學生昵稱,會使學生倍感親切,覺得老師就像他的親人或好朋友,無形中拉近師生心靈的距離。
班里一個女孩叫心瑜,經常哭鬧著不來學校。家長把她送到學校后一離開,她就開始坐在位置上哭泣,好幾個星期都沒辦法進入學習狀態。我于心不忍,決定幫助她。一天早上,她獨自站在樓梯口哭,不肯進教室,誰勸她都徒勞無功。我就走上前去叫她小名“小魚”,她終于肯抬頭看我了。“你今天很漂亮,如果不哭會更漂亮的。來,陪老師進教室吧!”我拉著她的小手走進了教室,很快她就跟大家一起學習了。課后,我還經常抽出時間和她聊天,并且招呼其他小朋友和她一起玩。慢慢地,我聽到了她發自內心的笑聲,學習也進步了許多。
三、寓教于樂
開學初,要一年級的小朋友安安靜靜地上完一節課是很困難的。一年級教師可以學習和借鑒學前教育的教學經驗,重視環境創設、重視游戲活動,幫助孩子積累各種各樣感性經驗的做法。教學中要善于將游戲引入課堂,注重形象直觀,把孩子的興趣引導到主動學習中去。因此,在進行拼音教學時,我創設了“拼音王國”這一情境,把每一個拼音塑造成鮮活又具其特征的人物,穿插精彩的故事情節,孩子們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在美麗的童話世界里愉快地學習、做游戲。這樣寓教于樂,會使孩子們更樂于接受小學教育,更喜歡校園生活。
四、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年級學生在剛入學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形成紀律的概念,他們有時會在課堂上隨意離開座位,會在學校集會時議論紛紛,會在課間互相追逐打鬧。遇到這種情形,班主任切忌簡單急躁,必須一點一滴地從頭教起,從頭做起,規范學生的一言一行,而且要不厭其煩,具備超強的耐心。
開學初我先把基本行為規范以兒歌的形式編寫在班規里:
“鈴聲響,進課堂,學習用品擺放好。不說話,靜息好,等待老師來上課。
課堂上,專心聽,老師提問認真聽。答問題,聲響亮,認真書寫作業棒。
兩課操,認真做,集會站隊快齊靜。不追逐,不打鬧,安全責任牢記心。
吃中餐,守紀律,學習生活兩不誤。愛勞動,講衛生,紙屑果皮不亂扔。
小學生,要記清,好習慣養成益終生!”
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讀、背,讓孩子們明白“作為一名小學生該怎么做”。再對孩子進行常規的強化訓練,讓他們互相督促、糾正。對于個別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及時談話,耐心教導,反復磨煉。只要給予孩子信心,持之以恒,定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能輕松進入角色,更能受益終生。
五、努力取得家長的配合
一年級班主任可以利用電話、家訪、家長會等多種方式主動和學生的父母溝通聯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共同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形成教育合力。為了幫助孩子們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我給每位家長寫了一封信,要求家長配合做到:(1)強化孩子的“學生意識”,規范學生的行為。(2)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比如,讓孩子自己穿衣、洗漱,教會孩子自己打掃房間,自己整理書包。(3)學生在家做作業時,家長應該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進行指導,但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學生思考。總之,凡是孩子會做的事情,就讓他們自己去做,凡是學生應該做的事情,就讓他們學會去做,以讓他們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兒童角色轉變的重要時期。我一定會努力用自己的愛心營造一片陽光,幫助孩子們盡早進入“學生”角色,讓他們能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身心健康地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