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懷
摘 要:在新一輪課改中,教師以全新的觀念,積極投身課改,在改革與探索中不斷實踐新課標的理念。當前教學改革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標志之一就是教學改革發展到學法改革上,學法改革的核心是真正承認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教學活動;主體性;合作學習;歸納能力
結合化學新教材的編寫特點及宗旨,我在教學程中對學法改革進行了初步的嘗試:由原來的一人演示,全班觀察;一人講解,全班聽課;一人板書,全班筆記的授課方式改為全班積極參與,踴躍參與教學,走上講臺的形式。下面我就把這次嘗試運用于課題《水的凈化》的教學中。
一、在現實生活中設計有興趣的問題,圍繞問題展開教學活動
教師要善于從現實生活當中發現并提煉出符合具體教學內容的問題,使問題在學生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成為一根引線,潛移默化地誘導學生沿著知識產生、形成、創新與發展的軌跡去探究。而水的凈化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當今家喻戶曉的話題,學生很易于發揮。首先創設這樣一個情境:體育課下課后,當你大汗淋漓地跑進教室,看見桌上有這樣三瓶水,長江水、自來水、純凈水,你肯定不會選擇哪一瓶來喝?學生都會回答長江水,讓學生講解原因,就把純水與自然水問題解決了。那么,你們想不想將長江水轉變為自來水,甚至轉變為純凈水,自然引入水的凈化方法,而長江水轉變為自來水就涉及了沉淀法、過濾法、吸附法。而要轉變為純凈水,就用到了蒸餾法。把本節課的知識點就串起來了,也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參與的原動力,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能激發積極而持久的學習動機。
二、在實驗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在學生做過濾實驗時,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先講解過濾的操作要點“一貼二低三靠”,教師再演示,最后讓學生操作,唯恐學生操作不規范,雖然都做成功了,但學生的積極性未調動,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被動地重復,操作要點掌握不牢,效果不好。現在我的做法是,讓學生通過預習,結合教材提示及過濾操作圖,自己先進行過濾操作,并總結過濾操作要點,教師只在旁邊靜觀聆聽,冷靜不沖動,不要任意打亂學生的操作,當好學生的咨詢者,在必要的時候做相應的指導。當學生出現失誤或失敗時,要幫助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原因,重新實驗,直到成功為止,學生主動地學習,主動地探究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當濾紙沒緊貼漏斗壁,中間留有氣泡,引導學生對比觀察過濾速度,學生馬上就明白了“一貼”。當漏斗內的液體高于濾紙邊緣,濾液仍渾濁;濾紙高于漏斗邊緣,濾液易使濾紙邊緣下垂,通過錯誤操作,深入學生內心,體會到“兩低”。當漏斗下端沒緊靠燒杯內壁,就會使濾液飛濺,而玻璃棒如不緊靠三層濾紙處,會使濾紙被捅破,使濾液仍渾濁,當裝液體過濾體的燒杯口沒緊靠玻璃棒時,液體易倒在裝濾液的燒杯中,學生真切感受“三靠”。這個結論的得出比老師直接給答案來得辛苦,但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學生的自主探究中培養
了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精神。
三、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
長期以來,教師都習慣于學生安靜地聽課,獨立地思考,課堂發言單打獨斗,學生的思維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啟迪,也就無法進入主動、開放和發展的狀態。在硬水與軟水的知識點上,由于知識大多在書上已經呈現,我的做法是把知識設為四個問題,即硬水與軟水的定義;硬水與軟水的檢驗;硬水帶來的危害,硬水軟化的方法。分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再讓小組推選代表上臺講述,我只是作適當的補充。由于集體動態式的討論,可以克服學生思維上思考動力不足的缺陷,彌補思考的內容單一,思考深度較淺,思考效果不明顯等缺點。同時,學生在集體討論發言時相互影響,以利于形成良好的學風,拓寬學習內容的覆蓋面,學生考慮問題會更全面、更周到。在討論中大家可以互相啟發和共勉,得出的結論和方法會更深刻、更有條理、更有深度和廣度。避免單獨發言時唯恐出錯而畏首畏尾,反而抑制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去帶動
學生,讓學生去激勵學生。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的主
動性。
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對知識的歸納能力
歸納總結是對課本內容、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和歸類的過程。在本節課教學中,傳統的模式是老師幫學生歸納本節課所學,代替學生思考,我讓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收獲,學生紛紛起來談了一些所學,為了使學生掌握總結技能,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充分挖掘本節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所學的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構成一個動態的知識網絡。不但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容易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成就感,學習興趣就會倍增。
總之,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進入教師角色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自奮自立,自至其知”。無論對于教學還是學生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特別是在當今化學教育的現狀和改革正處于“轉軌的啟動期”,進行教學改革是完全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李霞.基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化學教學設計:以《水的凈化》為例[J].職業,2011(05).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