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霞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的生物學是循序漸進的探究活動,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應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技能、創新精神和科學態度。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探究性學習;好奇心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的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逐漸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生物學不僅是一個知識體系,也是一個探究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條件,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開展自主性探究活動。科學的探究活動包括實驗、調查、觀察、分析和討論等多種形式。
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意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發現,引導他們去發現和探究問題。這樣比教師直接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興奮得多。
例如,在教學《蒸騰作用》這一節時,根據教材內容我事先設計了如下題目:(1)炎熱的夏季,我們總愛在樹林中行走,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我們為什么喜歡在樹林中行走呢?(2)樹林中為什么會有那種現象呢?(3)樹林中的樹木是否可以散失水分,是如何散失的?(4)植物體不斷地從土壤里吸收水分,只有一小部分保留在植物體內而被植物吸收,那么大部分水分又到哪里去了呢?(5)根據課本活動“探究植物氣孔數目和分布”,統計上表皮和下表皮的氣孔總數的比例,要求學生自己確定假設,獲取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學生討論:確定這樣一個與課本相關的題目之后,我再對學生提出如下要求:
*將學生分成十個學習小組,對第五個問題進行查資料,每個小組推選一個中心發言人。
*在課余時間收集和整理相關數據,并作分析和相互交流。
*拿出專門的一節課做小組匯總分析,一起來確定所需要的信息,準備展示。
學生對這幾個題目很感興趣,熱烈地討論、交流。對于第五個問題,學生動了很大的腦筋,到處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借此機會,我也給了他們及時的幫助和對他們的進展進行關注。
在這期間,使大部分學生明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向陽花背陰樹木的葉片氣孔數目不同,植物上部葉片和下部葉片氣孔數目不同等;也了解到夏天種植蔬菜應及時澆水的道理,還明確了植物增加降水量和調節氣候的作用;也讓學生明確了蒸騰作用可以增加降水量和調節氣候的意義等等。
再如,在《臨時裝片的制作》一節中,我提出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洋蔥內表皮的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來觀察。先要求學生自己動手來做,發現一些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與其他小組學生觀察到的不一樣,視野較暗、有氣泡、影響觀察等等,我就及時提出如何做才能不產生氣泡。學生再次動手做,反復探究,最后得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首先使蓋片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再輕輕地蓋蓋玻片,就會避免氣泡的產生。這樣的一個問題使學生用到了探究的方法,使之獲得了成功,將大的問題分解成了幾個小的問題,集中精力去探究,容易成功。
像這樣的探究性問題在生物學教學中還很多,新課標下的生物學是循序漸進的探究活動,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技能、創新精神和科學態度。
因此,生物學教師在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時應力爭做到:結合學生的知識、心理特點及當時的生活實際精心設計探究計劃;鼓勵學生自己去認真觀察,積極動腦思考,善于和敢于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方案的設計,尋找問題的答案;充分利用多種資源,也就是運用多種完成活動的方法,如,調查、訪問、觀察等;完成較為規范的報告及交流,比如用到數學表格、曲線圖、文字描述等方式,讓學生真正地參與探究,教師只做指導。
通過構建探究性教學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究生物學問題,有利于學生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但是,探究性學習并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也并不是每節課都必須按照這個模式進行教學,教師要處理好探究教學與其他教學策略的關系,把各種教學模式有機地融合在生物新課程的學習中。
參考文獻:
[1]徐學福.探究問題的內涵及其形成[J].教育科學研究,2004(11).
[2]譚永平.探究性學習與中學生物教材的設計[J].中學生物教學,2005(10).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