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仁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本職,更新觀念,在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的同時,把德育工作做為育人之本,把課堂教學作為教書育人的主渠道,使學生在思想和行為方面有質的飛躍,真正做到將育人寓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一、加強德育工作,育人為本
學校要高度重視德育工作,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首的觀念,大力改進和加強德育工作,充分發揮學校在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主課堂、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精心組織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德育活動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實踐活動。通過國旗下講話、德育課程、班團隊會、讀書活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等載體和途徑,開展“心理健康”“國防”“安全”“環保”“誠信”“節約型社會”“和諧社會”等專題教育,全面落實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各項內容,提高育人實效。帶領學生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一日常規》等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行為目標,自己該想哪些事,該做哪些事。同時,充分利用每周的升旗儀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進一步懂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義,進而明確學習目的,規范自身的言行。
總之,通過多種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鍛煉學生的體魄,凈化學生的心靈,從而使他們在平凡的學習和生活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二、加強自身修養,教書育人
學校要加強師德建設,形成全員育人氛圍。引導教師自覺學習《教師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使教師更加愛崗敬業、遵紀守法,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忠誠教育事業;形成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和勇于探索、開拓創新的敬業精神,做讓社會認可、家長滿意、學生喜歡的教師。只有達成上述共識,教師才能在教育教學中以自己的心靈去碰撞學生的心靈,以自己的人格去熏陶學生的人格,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的言行,以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
三、深化課堂教學,全面育人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生命,是師生共同經歷的一個成長過程。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對全面育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精益求精,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1.備課要“透”
即精研教材備好課。首先,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備課時針對某個知識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若干個小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是思想和藝術的結晶,萌發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價值的欲望,從而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最后,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2.上課要“實”
即夯實基礎知識,穩扎穩打,使不同學生的素質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或其它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真正獲得知識。
3.作業要“精”
即在作業的布置上要體現層次性,盡量留一些有梯度的習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和發展,避免簡單重復的、機械的訓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教學要“活”
即根據不同的課型,采取“先學后教”的教學形式,在“先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地獲取知識。
5.手段要“新”
即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平臺,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6.活動要“勤”
即在教學的同時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組織朗讀競賽、作業展覽、作文競賽、文藝表演、革命傳統教育等活動。在組織這些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時,參照學校統一的活動方案,勤學習、勤對照以防偏離主題;在活動中,教師還要勤組織、勤引導、勤點評、勤鼓勵,做到既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相互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變能力,又鍛煉他們敢想、敢做、敢創新的精神。
7.輔導要“細”
即教師要抽出精力和時間為個別學生輔導,做到因材施教,全方育人。如針對接受能力差、文化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給他們補課,或讓同學組成互幫對子,讓優秀學生對學習吃力的學生進行幫扶,共同提高。
8.質量要“高”
學生是檢驗教學成績的標尺。所以,教師要不斷向課堂要質量,平時多加強教育新理念、新標準、新能力的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增強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教師更應該認清形勢,積極學習,更新觀念,逐步提高自身的修養和能力。只有這樣,教育才會有生命,才會形成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和服務育人的氛圍,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會越做越好,從而實現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目標。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