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
【摘 要】禮儀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職中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和開發出一套適合對職中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校本教材就顯得相當緊迫和必要。本文擬就校本教材的框架結構及主要內容的設計進行闡述。
【關鍵詞】農村 職中學生 禮儀教育 校本教材 開發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禮儀不單是形式,更負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民主、文明、和諧、平等是禮儀的表現,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成要素。禮儀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儀是道德示范,是行為準則,是交往樞紐,是文明標志。但職中學生個人儀表不講究,如男生留長發、染黃發、戴耳環,女生穿著暴露、佩戴首飾等,課堂禮儀缺失,不尊敬師長,等等。在這種狀況之下,對職中學生進行學校禮儀教育和開發出一套適合對職中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校本教材,就顯得相當緊迫和必要。開發禮儀教育校本教材,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禮儀方面的知識,還能使學生通過踐行,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創建和諧文明的校園。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際,就農村職中學生禮儀教育校本教材的框架結構及主要內容的設計在此進行闡述和交流。該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六個單元,共十九節:
一、禮儀概述(共四節)
第一節,禮儀的含義。現在我們說的禮儀,指的是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關于對他人態度的外在表現的行為規范總和。禮儀規范表現在禮貌、禮節、儀式、儀表等方面。第二節,禮儀的特征。約定俗成性、絕對性、穩定性、民族性、多樣性、共同性和時代性(相對性)。第三節,禮儀的作用。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講,禮儀是社會風貌、道德水準、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質的重要標志;從公民個體的角度來說,禮儀是一個人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精神面貌和文化教養的綜合反映。第四節,開展禮儀教育的途徑。開展禮儀教育,不僅學校、家庭需要高度重視,更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參與和支持。
二、個人禮儀(共七節)
第一節,講話禮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要從問候開始,注意回答的技巧。講話既要明白易懂,又要考慮場合和對方的身份,特別是講話的禁忌。第二節,傾聽禮儀。介紹傾聽別人講話的好處,并在傾聽時做出反應。傾聽技巧,一定不要自言自語。第三節,動作禮儀。根據社交禮儀的規范,動作禮儀主要涉及手姿、站姿、坐姿、行姿這四項。第四節,服飾禮儀。介紹服飾穿著的基本原則、服飾的搭配及要求和服裝顏色的搭配。第五節,發型禮儀。了解自己的頭發、頭發的保養和美化。第六節,化妝與儀容。介紹面部肌膚的護理、化妝基礎知識和香水的正確使用。第七節,表情神態禮儀。主要探討的是目光、笑容兩方面的問題。
三、交往禮儀(共兩節)
第一節,日常交往禮儀。第一,語言禮儀。介紹談吐禮儀和常用的禮貌用語。第二,通信禮儀。介紹書信禮儀、常用禮儀文書、傳真禮儀、電子郵件禮儀和電話禮儀。第三,見面禮儀。介紹稱謂禮儀、自我介紹、介紹他人、握手禮儀和名片禮儀。
第二節,不同場合禮儀。第一,宴會禮儀。宴會禮儀概述、就餐禮儀和舞會禮儀。第二,校園禮儀。校園交往禮儀、學習場所的禮儀、生活場所禮儀和重大活動與慶典禮儀。第三,家庭禮儀。家庭成員間的禮儀、鄰里間的禮儀、待客與做客。第四,公共場所禮儀。介紹公共場所的行為舉止,維護公共場所的衛生已成為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五,網絡禮儀。網絡禮儀是互聯網使用者在網上對其他人應有的禮儀,真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活動有不少約定俗成的禮儀,在互聯網虛擬世界中,也同樣有一套不成文的規定及禮儀,即網絡禮儀,供互聯網使用者遵守。
四、職業禮儀(共四節)
第一節,應聘禮儀。應聘前的準備和面試前后的禮儀要求。第二節,辦公室禮儀。辦公室服裝、辦公室日常禮儀、辦公室日常行為、與同事及上級交往的禮儀、秘書禮儀。第三節,公務禮儀。安排會晤的禮儀、與會者的禮儀、處理公文的禮儀、函電禮儀、請柬禮儀、公務拜訪禮儀和簽字禮儀。第四節,服務禮儀。用語禮儀、舉止禮儀、操作禮儀和幾種崗位禮儀。
五、旅行禮儀(共兩節)
第一節,交通禮儀。第一,行人禮儀。行路基本禮儀、特殊場合行路禮儀。第二,駕車禮儀。行車基本禮儀、禮讓原則。第三,乘車禮儀。乘坐轎車、公交車、出租車、火車、地鐵時各有不同的禮儀講究。第四,乘機禮儀。登機前的禮儀、乘機時的禮儀和停機后的事項。第五,騎車禮儀。我國是自行車使用大國,而最近幾年電動自行車的使用也變得十分普遍。如同駕駛汽車一樣,人們騎行非機動車時也必須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和禮儀規范。
第二節,住宿禮儀。就一般而言,住宿禮儀主要包括應當講禮貌、保持肅靜和嚴守規定三個方面。
六、宗教禮儀習俗
介紹世界五大宗教禮儀習俗。
我們要重視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大力提倡開展禮儀教育,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將文明禮儀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之中。樹立立德樹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