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宇等
【摘 要】 以作業成本法為理論依據,結合石油物探項目施工的實際情況,以53個物探區塊的實際施工數據為研究對象,通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構建,對我國石油物探企業的成本動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表明石油物探企業的成本動因分別為測量公里數、鉆井數量及深度、采集覆蓋面積。
【關鍵詞】 作業成本法; 成本動因; 物探項目
中圖分類號:F2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12-0029-04
一、引言
地球物理勘探是新油區開發的第一步,通過勘探可以了解地層的介質結構、物質組成,尤其在尋找油氣和礦產資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全球范圍內能源緊缺形勢的愈發嚴重,尋找新的石油資源是全球各個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種大背景下,近年來我國的地球物理勘探行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國內的陸上勘探區塊基本被我國石油企業占有,為了提高物探效率,節省勘探投資,石油企業旗下的物探隊伍實現了一體化專業重組,結束了以前各油田物探企業單個施工、成本核算不統一、成本分析不深入、成本管理不專業的現象,專業化重組減少了我國物探企業間的競爭成本,但是,從單個物探項目的生產來看,降本增效的空間還很大,況且,勘探投資在新油區的開發投資中占有不低的比例,因此,對物探企業的成本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探尋降本增效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運用作業成本法的理念對石油物探企業的成本進行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國內很多的專家學者對此曾經作出過論證。李志學和張侃(2009)指出石油物探行業應用作業成本法是必要的。趙選民和張繼偉(2010)闡述了物探項目生產中測量、打井和采集三大工序的成本動因。趙振智和李楠(2010)對物探項目的生產進行了階段性劃分,對各階段的工序進行了詳細闡述,指出了各個資源耗用項目對應的資源動因,從資源耗用項目出發,總結了物探施工的五個作業環節和各個作業對應的作業動因。趙振智認為測量作業的成本動因是測量里程,鉆井作業的成本動因是鉆井口數,采集作業的成本動因是采集炮數。國內學者對石油物探行業應用作業成本法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討,指出了石油物探行業的作業項目和作業對應的成本動因,但是,其論述基本都是理論的定性分析,并沒有對各自提出的作業動因和作業項目進行過實證研究。筆者將以地球物理有限公司旗下的物探企業兩年來53個三維地震勘探區塊的相關數據為研究對象,探究各物探作業中成本動因與物探施工成本的關系,找出影響物探項目成本的有效動因,為企業的成本和預算管理提供幫助,為石油物探企業找到一條有效的降本增效之路。
二、石油物探作業流程及其成本特性分析
作業成本法是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然后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人工激發的地震波在彈性不同的地層內傳播規律來勘探地下的地質情況,利用電子學收集地震波,計算機數字處理技術分析地層結構,探測地下石油資源。普通的陸上石油物探項目生產流程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施工前的區塊踏勘階段,生產技術人員到達施工區塊,對施工區域進行勘察,了解施工區域的地形地貌等地理環境,為組織施工提供信息支持。此階段的成本耗費較低,主要是些差旅費、交通費、資料整理費等。第二階段為組織施工階段,是石油物探項目運作的核心階段,主要包括測量工序、鉆井工序、收放排列工序、爆炸工序、數據采集工序。施工階段的這幾道工序成本支出最大,成本金額占到整個物探項目運作成本的60%左右。第三階段為資料處理和甲方資料驗收階段,整理生產階段的地質采集數據,供甲方驗收,這個階段技術處理人員對采集數據進行整理和初步處理,進而錄成磁帶交給甲方。此階段的成本支出為現場處理人員的薪酬,少量差旅費和材料費,成本花費很少。從石油物探項目生產的過程來看,物探項目生產工序性強,成本發生的階段性強,成本支出與工序流程密切相關。
對一個新區塊的物探項目進行勘探,區塊踏勘和營地建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正如上文介紹,這兩個環節只是為施工環節做準備和支撐,并且成本支出比例很低,野外施工才是物探項目的核心環節,根據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則,物探項目運作重心應該是野外施工環節,因此,筆者針對野外施工這個環節進行作業分類和成本動因選擇。筆者對整個研究樣本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測量直接成本、鉆井直接成本和采集直接成本占整個項目直接成本的比例高達52.87%,其中鉆井成本、采集成本、測量成本是工序直接施工成本,不含其他間接費用和其他費用,比如遣散費、物料等。其他費用主要是與施工環節沒有直接聯系,或比較固定的成本費用,比如大額的賠償屬于與施工作業聯系不大,但是金額往往不低而且變動幅度較大的成本;項目準備階段的營地建設費往往比較固定,營地建設費和施工區域與城鎮的距離有一定關系,如果施工區距離城鎮太遠,那么營地建設費用就會高,往往要花費較大的金額,如果距離城鎮較近,那么就可以依托城鎮資源,營地建設相對花費較少,況且,營地建設費用與項目的大小、施工難度等因素關聯度不大,只要項目啟動,這項費用就不可避免;項目從剛開始運作到結束整個過程,需要車輛租賃費及油料費、修理費、過路過橋費、車輛保險費等,這些費用的發生是項目運作不可或缺的,是為施工環節做支撐,但與施工作業的關聯度不大。詳見物探項目成本結構分析表(表1)。
三、石油物探企業成本動因的研究設計
(一)成本動因的選擇
野外施工過程中,測量作業耗費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設備折舊及少量測量標志材料等。測量作業主要依靠測量員在施工區域按照施工設計要求到達測量點進行建網、設置測量標志、繪圖等。其成本耗費主要與測量的距離和測量員需要勘測的測量點個數相關。因此,根據相關性原則分析,測量作業的成本動因可以選擇測量公里數和測量點個數。鉆井作業主要是鉆井班組根據測量作業確定的井位進行鉆井施工,按照設計井深打井并在井內下藥。此階段的成本費用主要是人工成本、打井設備維修費和折舊等,雷管炸藥屬于材料消耗,與鉆井作業相關度不大,鉆井作業成本耗費的多少,直接取決于施工總量的大小,施工總量主要與井數和鉆井深度直接相關。因此,鉆井作業的成本動因可以選擇與鉆井口數和單井深度都相關的累計鉆井深度,即鉆井口數和單井深度的乘積作為鉆井作業的成本動因。采集作業包括收放排列、爆炸和數據采集工序,其中收放排列是為后期爆炸工序和采集工序做準備,爆炸工序和數據采集工序基本是同時進行,一旦爆炸工序開始,地震波瞬間就傳遞到采集儀器中,完成整個采集作業,所以,此階段的作業可以合并為一個作業,即最終的采集作業。由于三維地震項目完成資料的好壞主要反映在采集環節有效爆炸炮數所覆蓋的施工面積上,因此,采集環節的成本動因可以選擇為采集面積和采集炮數。施工區域地質情況的差異也是影響施工成本的重要因素,如果地層是玄武巖,則施工成本就會高;地層是普通土質,施工成本就低;如果地質結構復雜,采用的施工方法就復雜,施工成本就會高;反之亦然。地質情況對施工成本造成的影響,可以體現到各個作業的數量變動中,比如測量作業的測量點個數和鉆井作業的井數和單井深度,以及采集的作業炮數等成本動因中。如果地質結構特殊,相應作業的作業量就會變大,反之就會減少。
(二)研究假設及模型構建
1.構建模型的假設條件:筆者根據上述分析認為,物探項目成本與測量作業、打井作業和采集作業對應的成本動因存在著一定的線性關系,隨著三種作業的作業量增減,項目成本也是同方向增減的。測量作業的工作量大小直接影響測量環節的成本大小,打井作業工作量的增減也直接影響到了打井成本的增減,采集作業覆蓋的施工面積的大小直接對采集作業的成本產生了影響。因此,針對構建的多元回歸模型提出以下假設:(1)測量作業的測量點個數和測量公里數與項目直接成本存在顯著相關性;(2)鉆井作業的累計鉆井深度與項目成本存在顯著相關性;(3)采集作業有效炮數和采集面積與項目成本存在顯著相關性。
2.模型的設計與變量選擇:項目直接成本是隨著測量作業、打井作業和采集作業的大小而變動的,受三個物探作業的影響,因此,筆者選取物探項目直接成本,即測量公里數、測量點個數、鉆井作業累計深度、采集炮數和采集面積五個指標作為自變量。根據以上假設分析,筆者建立了項目成本和作業成本動因之間的多元回歸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 (1)
其中,Y表示項目直接成本,X1表示測量公里數,X2表示測量點個數,X3表示鉆井作業累計深度,X4表示采集炮數,X5表示采集面積。β0表示回歸模型的常數項,β1表示測量公里數的回歸系數,β2表示測量點個數的回歸系數,β3表示鉆井作業累計深度的回歸系數,β4表示采集炮數的回歸系數,β5表示采集面積的回歸系數,μ為回歸方程殘差。如果模型建立符合假設條件,那么回歸模型會通過F檢驗,各成本動因對應的變量X1、X2、X3、X4、X5、X6均會通過T檢驗,如果F檢驗通不過,則整個回歸模型無效,T檢驗沒通過的變量為無效解釋變量,即為影響不大的成本動因,應該予以剔除。
四、石油物探作業數據與成本動因分析
(一)數據來源
筆者收集了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各物探分公司2013—2014年兩年共計53組三維地震采集項目的成本數據和施工參數,此數據均為各家物探企業的內部施工數據,成本數據為項目實際歸集的成本。
(二)三維物探項目施工成本的調整
收集到的53個項目的成本數據均為項目總成本,由于地球物理公司各分公司的情況不同和項目施工的地域不同,會造成個別成本項目與項目本身施工作業的聯系不大,這些成本項目需要從項目總成本中剔除。
施工賠償費支出是因為地震項目具有一定的破壞性,而對受損的區域進行的賠償,這項支出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如果施工區域在沙漠或者荒蕪的無主地,那么,賠償費用就會很低,甚至為零;反言之,如果施工區在草原或者魚塘遍布的區域,施工賠償費用就會很高。一個施工區塊賠償費用的高低和本地區居民的索賠強度密切相關,比如一些多次勘探的老油區,當地居民的索賠經驗非常豐富,賠償費用的支出就會明顯大于新油區的勘探。以本文所采用的第50組數據和第51組數據為例,第50組的賠償費為零,而第51組則高達1 840萬元人民幣,因此賠償費用需要從項目總成本中剔除掉。筆者對53個施工項目的單位施工面積賠償費制作了折線圖,從圖1可以看出,單位面積的賠償費波動性很大,沒有穩定性可言。
由于地球物理公司屬于新成立的物探公司,其所屬的各物探分公司均來自于中石化的各大油田,有的來自于一些老油田,那么這家物探企業的二線輔助生產單位和管理人員就比較多,而來自于新興油區的物探企業二線單位和管理人員就很少,甚至沒有。因此,采用項目總成本作為變量就顯得不合適,在項目總成本中有必要剔除分攤的輔助生產費用,剔除后的成本更科學地代表了石油物探項目的真實支出。筆者對53個施工項目的單位施工面積輔助生產費用制作了波動圖,從圖2可以看出,單位面積的輔助生產費用波動性很大,充分說明了各物探分公司輔助生產費用的發生具有不均衡性。
(三)實證檢驗及分析
筆者應用SPSS19.0對構建的回歸方程進行了檢驗,檢驗結果如下:回歸方程的相關系數R=0.808,線性回歸方程擬合度R2=0.651,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能力整體較強,線性關系顯著,回歸模型通過了F檢驗,因此,回歸模型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但是,回歸模型T檢驗結果顯示,測量公里數X1、鉆井累計深度X3、采集面積X5三個變量通過了T檢驗,測量點個數X2和采集炮數X4兩個變量沒有通過T檢驗,T檢驗結果說明自變量X1、X3、X5對因變量Y的解釋效果較佳,自變量X4、X5對因變量Y的解釋效果不佳,應該從模型中剔除。回歸模型(1)的檢驗結果如表2—表4所示。
根據多元回歸模型(1)的檢驗結果,筆者剔除了測量點個數和采集炮數成本動因的影響,重新構建了新的多元回歸模型(2)。測量公里數為自變量Z1,累計鉆井深度為Z2,采集面積為Z3,項目直接成本為因變量Y。
Y=β0+β1Z1+β2Z2+β3Z3+μ (2)
筆者對回歸模型(2)進行了檢驗,回歸模型的擬合度R2=0.651,且回歸模型通過了置信度為95%的F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回歸模型中自變量對因變量的線性關系顯著,模型能較好地解釋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筆者進一步對模型進行了T檢驗,結果表明,自變量Z1、Z2、Z3均通過了置信度為95%的T檢驗,因此,這三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度是明顯的,也是合適的。模型的檢驗結果如表5—表7所示。
五、結論及建議
通過回歸模型對石油物探項目成本與測量作業、鉆井作業和采集作業的作業動因實證分析,得出了石油物探項目施工成本與成本動因之間的關系。回歸模型的實證檢驗證明,物探項目的測量公里數是測量作業成本的主要成本動因,物探項目直接成本的變動與測量點個數關聯度不大;鉆井作業累計深度是鉆井作業的主要成本動因,打井的數量和單井深度一起對項目直接成本產生影響;采集面積是影響采集作業的主要成本動因,對施工成本產生主要影響,采集炮數對項目直接成本的影響不大。根據以上三點結論,企業在進行成本管理和項目成本預測時,從物探項目施工的三大作業入手,重點考慮三大作業的有效成本動因,從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成本預算,提高項目工作效率,繼而降低項目成本支出。
【參考文獻】
[1] 項紀云,馮芳.淺談油田物探企業成本管理理念的轉變[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3(12):51.
[2] 趙振智,李楠.油氣物探作業資源耗用模型的構建[J].財會月刊,2011(5):67-69.
[3] 陳永生.油田物探項目成本核算體系設計及應用[J].中國經貿導刊,2012(29):67-69.
[4] 趙選民,張繼偉.作業成本法成本動因選擇及運用[J].財會通訊,2010(12):104-105.
[5] 李志學,張侃.作業成本法在石油物探行業應用初探[J].財會通訊,2009(5):102-103.
[6] 陳金林.試論物探企業的精細管理[J].會計之友,2011(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