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林?郭鵬杰?張賀祥?雷延峰
摘 要: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政治社會化的必然舉措,也是開展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研究和探討美、英、日、朝四國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和方式,理清各國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和脈絡,對我國高校開展社會中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教育;啟示
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各個國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都十分注重本國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工作,對本國國民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和影響,以便于形成符合本國經濟、社會、道德、文化亦或者宗教需求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內涵。
1 美國的核心價值觀教育
美國人一直把核心價值觀教育稱作“公民教育”,它把培育具有民主行為和民主理念的公民作為核心目標,把政治目標同道德目標相結合,包括了政治觀教育(即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公民宗教教育,公民規范教育。
古典宗教教育階段,美國建國初期,美洲殖民地教育主要依靠教會,宗教教會從歐洲新教主義中剝離出來,承擔著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角色,承擔大部分基礎教育任務。宗教教會,不但傳播基本的教義,還傳播基本禮儀和文化,教育國民遵紀守法,培育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質和高超心智。
19世紀末,美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為了美國的團結和穩定,提出培育“好公民”,并根據現實需要進行第一次德育改革。其中典型代表是杜威的進步主義德育的興起和1920年左右展開的直接法和間接法討論。杜威主張改變古典德育模式,關注生活和現實,反對古典傳統教育“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舊三中心論”,明確提出“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在隨后的直接法和間接法的討論中,間接法得以廣泛認同,提高和改變美國德育方式。
隨著弱化課堂教學和專題教育后,美國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和青年道德教育出現部分自由化傾向,進入當代科學化德育階段,國家和社會呼吁國家重視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并提出統一的國家公民教育概念,“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新時期負責任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高素質美國公民”。
2 英國的核心價值觀教育
英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宗教傳統,歷代教育家把各自統治階級的價值觀念灌輸給社會成員,形成英國完備的價值觀教育體系。17世紀以前,英國受到西歐大陸宗教改革的影響,特別是古希臘原始“公民”觀念,共和精神和宗教神學感染,主要體現為僧侶教育和貴族教育。英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和工業革命到來,促生了教育大眾化,誕生一大批的教育理論家和思想流派。
典型有洛克(John Locke)的紳士教育理念,把貴族子弟培養成身體健壯,舉止優雅,有德行,智慧,才干和魄力的新興資本家,并且認為,紳士教育只能在家庭進行,不能在學校完成。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科學教育理論,認為在道德,能力和宗教訓練上,科學知識最重要,因此,學校應該廣泛開展科學知識教育,強調“自然后果”教育法則。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和紐曼(John Henry Newman)的自由主義教育,為反擊功利主義思潮,赫胥黎提出在重視科學教育同時不能忽視人文學科修養,主張科學教養和自由主義教育的雙重作用;紐曼主張通過自由教育訓練,在傳授知識同時,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方式,以便于其趨向于真理。除此之外,還有威爾遜()的直接教學理論,鼓吹變相的灌輸和系統學校道德教學來實現教育目的;麥克菲爾(Peter Mcphail)的情感教學理論,注重學生的態度、感受、信念,以及對學生自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關系,其中人際關系和社會技巧是情感教育核心。
3 日本的核心價值觀教育
日本國土狹小,災害不斷,但卻能依靠強大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全球資源,打造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核心價值觀教育功不可沒。明治維新打開日本現代化的大門,二次世界大戰更是改變日本全貌,使日本有集權專制的帝國體制轉變為民主開放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民治維新后,日本渴望成為像西方那種強國,大膽引進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設置修身科,俗稱“和魂洋才”,或者“士魂洋才”,但是,為了保護本國傳統,在思想上繼續奉行“神國主義”思想,并迅速轉變為“皇國良民”,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二戰后,推行民主教育改革,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用美國公民教育內容影響改造日本,回復儒家倫理、佛道和大和魂意識,后經過多次改革,注重學生德育和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兼顧倫理觀,價值觀,創造性和國際性。
日本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特點是在思想上以東方傳統為基礎,體現民族精神和特色;強調東西合璧的教育,且日趨西化的大走勢;實施全面的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并高度重視其地位;重視教育鄉土教材,生活素材,用以建立立體的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
4 朝鮮的核心價值觀教育
朝鮮是世界僅存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世界民族國家中的一個謎。依托金正日,金日成兩代領導的創下堅實基礎,已經誕生以金正恩為首的第三代。朝鮮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很少發生大的變革,總體依靠先軍政治,倡導“主體思想”教育,排斥其他費核心價值觀內容,并奉行灌輸與封閉政策,用領袖言論引導朝鮮建設和發展,維持著朝鮮政體的穩定和團結。
注釋
[1]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社會成員在政治實踐活動中逐步獲取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識和立場的過程。
[2]杜威,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主張“教育即生活”的實用主義教育家。
[3]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部2002-2007年戰略規劃
[4]自然后果教育理論,最早由讓-雅克·盧梭提出,主張讓兒童在自己行為后果中接受自然教育,鼓勵他們自治和自發。
[5]和魂洋才,由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和魂」指大和民族的精神,而「洋才」便是指西洋的科技。「和魂洋才」的精神,鼓勵日本國民學習西方文化,同時也要求國民保留日本傳統文化。
[6]主體思想,就是金正日主義,它闡明人民群眾是革命和建設的主人,也是推動革命和建設的力量。即人就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也是開拓自己命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