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翠
【關鍵詞】 數學教學;課件;數學概念;具體化;數學知識;生
活化;復雜問題;簡單化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2—0097—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多媒體已經深入課堂,成為了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尤其課件的有效使用,能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可以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學科性很強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讓課堂真正成為促進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升的場所。下面筆者結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圓”的教學實踐過程,談一些課件的做法和嘗試。
一、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解和掌握好概念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在教學中選用合適的課件,能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數學概念。
例如,學習“圓的面積”時,有的學生對面積和周長的概念混淆不清,常常在具體的計算中出現錯誤。為此,筆者設計并制作了課件引導學生學習。通過課件,學生直觀地看到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區別。接下來又讓學生就剛才自己從課件中看到的在小組內按提示要點進行交流。這時如果學生能用自己的話準確地說出圓的周長、面積的含義,說明既定的學習目標已經達成,繼而引導他們完成表格的填寫。
二、將數學知識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學中,教師要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借助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努力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實現數學知識生活化的目的。
比如,剛學完“圓的周長和面積”,課本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該題目是:某鐘表的分針長10厘米,1.從1時到2時,分針針尖走過的路線有多長?2.從1時到2時,分針掃過的面是多大?初次看到這樣的題,有的學生不知道從何著手去解決,不知道要求的是什么。于是筆者出示了學生丟手絹的照片、視頻等。看完視頻后,讓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從中受到啟發后,由“丟手絹”時大家圍成圈的情境聯想到鐘表上分針針尖走過一圈的路線實質上是求圓的周長,分針掃過的面的大小就是求圓的面積。通過過程演練,學生很快就會完成上述兩道題的計算。
三、把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
學會把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不僅是數學教師施教的內在需要,也是培養學生明晰思路的必不可少的過程。在課堂上巧用課件,可以化隱為顯,化難為易,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凸顯數學教學的嚴謹性和數學思維的簡潔性。
例如,由于小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有限,理解有關組合圖形是比較困難的。在他們思維困惑處適時地介入多媒體課件,呈現“分割”、“組合”、“提取”、“強調”等動態過程,教師再及時進行點撥、疏導,使學生對所求的問題及相關條件一目了然,思路豁然開朗,解題方法一下子變得簡單。這既能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再比如,學習了“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后,在計算半圓周長時學生常把圓周長的一半誤認為是半圓周長。產生這種錯誤的原因:一是受圓周長計算方法和“半”字的影響。二是在解決問題中產生了思維障礙,沒考慮圓周長的一半與半圓周長兩者的區別。此刻,教師及時用課件展示半圓圖。通過課件的演示,學生明白了“半圓周長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
總之,課件以其色彩鮮明、立體感強、動靜結合等獨特優勢已經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其利與弊,發揮其特有的優勢,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