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姿遠
【關鍵詞】 師生共讀;整本書;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078—02
一本書就是一艘船,能帶人到遠方,到教師和家長帶孩子到達不了的地方。書海無涯,舟楫安在?在師生共讀整本書向縱深處推進的今天,我們不僅需要持久的熱情,更需要科學理性的思考。整本書閱讀能夠建立師生之間的共同語言,為學生創設最好的閱讀環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通過推薦導讀、基礎閱讀、分析閱讀、反芻閱讀等方式,能夠保證整本書閱讀的有效進行,為學生開拓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
思考一:師生共讀好在哪里
1.創設最好的閱讀環境。閱讀需要時間和環境。所謂“課外閱讀”,除了“課余以外”還有“課本之外”的意思。把課外閱讀完全寄托在學生回家以后的自覺閱讀是無法保證閱讀質量的,不得不承認,學校是唯一能夠使學生安靜閱讀的理想場所。“你讀,他讀,我也讀”是一種氛圍,尤其是教師在教室里的示范閱讀,更有強大的磁力。當學生看到自己和老師讀一樣的書時,心理上的暗示與接近,會使學生讀起來更帶勁。
2.讓閱讀成為一種儀式。什么是儀式?儀式是在指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序的、規范化的活動。師生共讀整本書也要形成儀式,有指定的場合(教室)、有固定的時間,而且需要規范化。筆者所在學校每周每班安排一節整班共讀課,在這個時間段里,默詞語、背課文、做練習等語文活動都需要讓步。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種儀式,像星期一集體晨會必須要升旗一樣。這種儀式的最后目的是讓讀書成為習慣,成為像呼吸一樣必不可少的事情。
3.擁有共同的生活與密碼。教師和學生一起讀學生讀的書,是增進師生關系的行之有效的辦法。讀學生讀的書,就擁有了和學生交流的更多的話題。如,“姐姐十五我十六,媽生姐姐我煮粥”——當學生們大聲誦讀著這首《草房子》里的顛倒歌時,隔壁班沒有讀過《草房子》這部小說的學生,是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我們為什么這么興奮的;“用你的翅膀擔負起黑夜”——只有讀過《人鴉》這篇小說的學生才懂得這句話的含義。
思考二:什么樣的共讀適合師生
1.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小學階段的學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強,好表現的心理特點,比較渴望神秘、冒險、刺激,仰慕機智、勇敢、轟轟烈烈等。在現代社會中,教師應該以寬容而開放的心態來看待學生的實際閱讀狀況,避免以自己的閱讀偏好來影響學生,平時要留意兒童讀物的出版資訊:關注媒體上的推薦圖書,但不能為媒體所左右;關注獲獎的兒童圖書,但要考慮專家眼光和學生興趣之間的距離。在為學生選書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最好由教師、家長和學生共同組成選書委員會,大家一起來商定共讀的書目,這也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民主意識的有效途徑。
2.能適應學生的成長需求。兒童是成長中的人,是肉體與精神同步成長中的人。兒童閱讀故事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主角,所以選擇以成長為主題的故事時,可以讓學生與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經歷成長的煩惱與困惑。比如,在閱讀《木偶奇遇記》《特別女生薩哈拉》《草房子》《我要做好孩子》等故事時,學生可以從中尋找“自我鏡像”,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不斷超越自我,逐漸變得優秀起來。
3.能迎合學生的時尚需求。時尚類圖書這幾年成為許多出版社的熱門選題。走進書店,幾米的繪本、朱德庸的漫畫鋪天蓋地。幾年前,鄭淵潔的“皮皮魯”和“魯西西”橫掃童話世界,成為中國幾千萬孩子童話夢中的主人公,鄭淵潔也因此成了“童話大王”。幾年后,魔法母親J·K·羅琳的《哈利·波特》驚現于我國童書市場,孩子們“我為書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套《哈利·波特》叢書,每人都夢想自己能有與哈利·波特同樣的魔力。可是,也有人一提到時尚文學就不屑一顧,把時尚文學看成是經典文學的對立產物。其實,這種思想本身就是錯誤的,任何一種新事物的產生都是社會發展的結果,都有在社會中存在的原因和道理。時尚文學注重實際、追求新異、適合當代人的閱讀心理,適當地閱讀自己喜愛的時尚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在沉重的學習氛圍中得到舒展。
4.能培養孩子的想象力。一個缺乏想象力的人是一個沒有創造力的人;一個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一個糟糕的民族。想象力和其他能力一樣,如果沒有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刺激,它就會萎縮乃至枯竭。在兒童的世界里,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布滿生機和富有詩意。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幽默感得以培養,可以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想象陶冶,為創造力的培養提供條件。所以,選擇如美國作家鮑姆的《綠野仙蹤》、英國卡羅爾的《愛麗絲漫游奇境》、意大利作家羅大里的《謊言國歷險記》《洋蔥頭歷險記》等這些布滿情感色彩、富有幽默感、富有想象空間的兒童文學作品是非常必要的。這些故事中神奇的寶貝、魔法、境地,接通了學生從現實世界通向理想世界的管道,可以刺激學生萌生源源不斷的想象力。這樣的閱讀,是充滿生機的閱讀,是富有詩意的閱讀,是激發“真、善、美”的閱讀,它能促使學生審視自身與周圍的世界,使他們渴望“詩意的棲居”。
思考三:如何運用師生共讀“讀整本書”
1.推薦導讀。推薦導讀不僅僅是教學生“如何”閱讀,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渴望”閱讀。將書下發,學生拿到書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先讀讀書名、副標題、目錄,然后看看封面題圖、內頁插圖、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紹以及書后的評論等。如果有書衣的話,還應該看看出版社的宣傳文案。這些都是作者在向讀者傳遞的信號,讓讀者知道風朝哪個方向吹。在導讀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從目錄中篩選自己感興趣的章節瀏覽,東翻翻,西翻翻,念上一兩段,或者連讀一些段落,但不要讀太多。這種粗淺的閱讀,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一本書的大致內容。總之,在導讀課的設計上要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2.基礎閱讀。基礎閱讀的任務是通讀全書。師生共讀的作品多為故事、小說。對于故事和小說,一般的建議是快讀。理想的閱讀應該是一口氣讀完一個故事,不過對于長故事,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那么在閱讀時一定要盡力緊湊些,否則容易忘掉一些情節。除了快讀,就是全身心投入地讀——讓自己活在故事的世界里,參與事件的發生,讓故事貫穿自己的身心。此時,學生需要做的就是敞開心靈,接納故事。
3.分析閱讀。通讀全書后,需要對書中的內容做一個回顧。此時的閱讀需要帶著一定的指向性。教師要體現引領功能,提出書中的一些重要的話題,讓學生帶著話題進行閱讀。對于小說、故事來說,故事的大意、主要情節、重要的角色、場景、關鍵的細節、文章的主旨等,都應該引領學生讀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手指放在作者的脈搏上,感受作者的跳動,并讓學生通過讀書報告單的形式將自己的初讀成果、體驗傳達給教師。教師在整理讀書報告單信息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班級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在輕松聊書的過程中交流心得,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4.反芻閱讀。班級讀書交流會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整本書閱讀的結束,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去豐富學生的讀書生活,使學生深化讀書感受。可以看電影,如《草房子》《夏洛的網》《城南舊事》等,在讀書交流會之后找來相應的電影看,別有一番滋味。可以為故事中的人物畫肖像、設計造型,可以排演話劇,可以做讀書筆記,或進行延伸的寫作活動。比如,讀了《親愛的漢修先生》后,可模仿書中作者的寫作方式,用假想收信人的方式傾訴自己的心聲。讀了《昆蟲記》后,做個小法布爾,像他一樣去觀察一種小動物,寫出它的生活習性。總之,需要巧妙安排,切不可為了活動而活動,更不可為了活動而把學生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對讀書、文學的朦朧的喜愛抹殺了。
總之,師生共讀整本書是一道功夫茶,講究泡茶的學問和品飲的功夫。整本書閱讀的整體推進與深化,需要教師教育觀念的徹底轉換,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內功和張力,需要教師掌握切實可行的指導方略,需要教師持久地熱情和堅持。荏苒如歌,童年枕著書香而眠,連夢都是甜的。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