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樺
【關鍵詞】 數學教學;流動兒童;學習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094—01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以接受流動兒童為主要生源的小學。通過調查研究,筆者發現由于家庭教育觀念淡薄,加之家長長期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學生的學習,以致學生形成了諸多不良的學習習慣,這些習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培養流動兒童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特別是專心聽講的習慣、勤于思考的習慣、合作交流的習慣、認真作業的習慣至關重要,同時這也是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突破口。下面,筆者就如何培養流動兒童的數學學習習慣,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
學生是否認真聽講,直接關系到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大多數流動兒童好動、易走神、易疲勞、有意注意保持時間短,針對這些特點,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講課,教學語言力求兒語化和趣味化,以此激發學生認真聽講的興趣。數學教學內容本身比較抽象、枯燥,如果教學語言生澀、呆板,學生就會覺得乏味、疲倦,很難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同時,為了使學生始終保持專心聽講的良好狀態,還必須注重課堂練習的設計。在教學時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動口講一講、動手擺一擺、動筆練一練,并穿插一些輕松活潑的數學游戲,這對于調整學生的聽課情緒往往是大有裨益的。學生處于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時間自然增長,聽講效果自然會好。
二、教學要體現嚴謹性
首先要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分析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大量感性材料中自覺地提取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對照比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其次要培養學生嚴密的計算能力。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就要培養學生沉著、冷靜的學習態度,要告訴他們不管題目是難還是易,都要認真對待,不得馬虎草率,這是學習數學必備的素質。再次要培養學生嚴格的審題能力。在審題中,對于題目中的重點字必須反復讀,因為重點字詞句是理清數量關系的關鍵所在。如看到“多”或“少”這些重點字就要想到什么跟什么比,哪個大哪個小,是求大數還是求小數或是求相差數。再如看到“分率”就要找出誰是誰的幾分之幾,誰是單位“1”等等。用這樣的方法審題,不僅把題意真正弄清楚了,而且題目里的數量關系及解題方法也就顯而易見了。
三、評價實現多元化
首先通過表現性評價促進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的養成。所謂表現性評價是指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作業任務時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已經取得的成績。如課堂作業寫得好的學生和有進步的學生可以獲得小紅花,集夠一定的數量可以在數學作業本的評價欄里貼五角星。其次通過即時性評價促進學生嚴謹思維習慣的養成。即時性評價是指在教育活動過程中,評價者對于評價對象的具體表現所作的即時的口頭表揚或批評。如發現學生的運算思路、計算方法、步驟和數學符號運用嚴謹時,隨時進行口頭表揚,反之則耐心指正。再次通過反思性評價促進數學解題習慣的養成。反思性評價,是指學生在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反思內化的過程評價。反思性評價中自評互評不僅能培養學生正確評價自己的作業情況和賞識他人的作業能力,而且還有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增強自信心。
四、重視合作交流
流動兒童的合作意識不強,性格內向、孤僻,不愿與他人交流,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尤為重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合作大多以小組活動為主。首先按照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以異質搭配為主的方式分組,這樣有利于組員之間的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和共同提高。其次選擇數學能力和組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組長。組長的工作要求包括依據數學學習任務與內容來確定小組活動的形式(小組輪流、小組搶答、小組討論、先個人再小組等),根據數學學習內容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誰記錄、誰概括總結、誰代表小組匯報發言等),并以身作則協調狀態。最后教師要積極進行引導和及時客觀公正的評價,讓學生在數學合作學習中既學得了知識,又提高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育家葉圣陶曾明確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流動兒童數學習慣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繁瑣的工作,需要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和耐心細致的引導。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