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關鍵詞】 小學英語;非智力因素;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0—0067—01
一、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興趣是一種不竭的動力,它能激發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物當中而樂此不疲。筆者認為教師首先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教育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作為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的教師,刺激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改變 “要我學”的狀態,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樂于學習。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重建魅力課堂
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進、調整、重組的地方,教師要把教材看作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一種范例,把教材看作是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根據學生實際和具體的教學情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文本的、靜態的、僵化的教材內容變得生動、鮮活起來,展示人類文化的精彩與魅力。
三、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緩解學習的壓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其內在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性,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個性張揚。有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有些焦慮不安,擔心自己回答不出老師提出的問題,擔心自己不能理解所學的內容,擔心同學會嘲笑自己的錯誤,擔心老師批評、對自己印象不好,因而不敢大膽地表達。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感覺輕松自在并充滿信心呢?這就要求教師放下架子,蹲下來看學生,做學生的朋友,允許學生出錯,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
四、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沒有找到教育好他的方法”。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教師要相信“只有差異,沒有差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能動、自覺地規劃自己的學習,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
五、英語教學活動要靈活多樣
教師如果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經常變化教學活動形式,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各種事例和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無論什么時候,融入學生感到有趣的內容或令人愉快的活動,都是很有幫助的。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有許多,如講故事、做游戲、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競賽、合作學習等。
六、尋找學科的魅力
新課程每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特點,教師如果采用傳統的講授語法式教學,學生可能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科的優勢,掌握本學科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激發學生對本學科的深層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各種學具、教具和信息技術手段,將故事、游戲、課本劇表演等活動引入課堂教學,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提升素養。
七、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可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以班集體教學為主、小群體教學為輔的形式進行教學。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提前進行個別輔導。關注個體差異的教學可以從課前準備、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作業布置、學習檢測等方面來進行。
八、用情感評價,使學生充滿自信
教師要用真誠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經常性地表達自己的態度、觀點、期待,使學生與老師一樣,對學習滿懷熱情。教師要把學生看作積極的、有強烈動機的學習者,使他們關心自己的學習,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并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將批評轉化為鼓勵,保護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總之,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需求出發,通過多種途徑去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并逐步使學生原有相對淺顯的、短暫的間接興趣發展為比較穩定的、長期的志趣。英語教師要將“清(趨勢認清、學生看清)、準(要求定準、內容選準)、當(方法得當、節奏適當)、實(功底厚實、三維落實)、活(教得靈活、學得快活)”五字要訣貫穿于各項教學活動中,落實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轉變觀念,扎實踐行,努力實現教與學的輕松、愉悅且卓有成效。
編輯:楊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