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梅
摘要:歷史和現實表明:青年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高校是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從新媒體的視角,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對策措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創新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6004602
《尚書·周書》有云:“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高校肩負著對青年教育的重任。新媒體的發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青年的理想信念和思維方式,所以,如何在新媒體視域下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創新,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教學工作亟待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
一、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科學內涵
(一)新媒體最早是由美國人戈爾德馬克在1967年發表的一份商品計劃書中首次提出的,后廣泛發展。現在是指運用計算機網絡和數字信息技術、電視、手機、移動通訊等終端,方便快捷地向公眾傳播信息及服務,與公眾實時交流互動,集傳統媒體優點于自身的新型媒體形態。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動態教學過程中,運用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知識,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并對其施加影響,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思考并積極參與,最終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階層公認的思想道德規范的社會實踐活動。
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新媒體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大學生,悄然地改變著他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大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主體,必然要求其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創新,首要目的就是引領新媒體的發展方向,甄別新媒體的內容,使其充分發揮積極健康向上的作用。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意義
恩格斯曾指出:“人們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意志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1]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由此可見,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效果的必然要求
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大多是按照教材講授,而教育者又生活在相對封閉的象牙塔,不愿意接受時尚新鮮的事物,使思想政治教學不可避免地缺乏時效性和針對性。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注入了新鮮元素,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對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充滿了未知數,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誘惑力,增強了教學效果。
2.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空間的根本方法
新媒體把全球信息融為一體,以最快的速度傳播,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時空界限,并且將抽象的理論,通過新媒體圖文并茂地呈現在大學生眼前,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更加容易被大學生接受,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空間。
3.是提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有效途徑
改革開放的深入,網絡文化的興起,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不僅面對復雜的國際和國內環境,還要與各種社會思潮斗爭,爭奪思想文化陣地。新媒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創新的載體,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素質。
二、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一)現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達6.49億,大學生是規模最大的網絡群體,網絡普及率達到100%[2]。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必備的通訊工具,是最大的上網終端。網絡新媒體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開拓了大學生的視野,使大學生能夠快速地了解世界發展,不出校門,就能知道天下事,逐漸地改變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要與時俱進,進行改革和創新。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提高警惕,正確認識新媒體的消極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
1.新媒體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積極作用
新媒體的出現,使信息如潮涌般席卷而來,給大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思想沖擊,他們迅速被豐富多彩的網絡信息所吸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產生抵觸的情緒,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形同虛設,主流價值觀無法彰顯,給各種錯誤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缺乏判斷力的大學生,在多元、多變的思想價值觀面前產生困惑、迷失自己,給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產生負面效應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負面消極的影響。新媒體把現實社會與虛擬世界聯系在一起,傳播信息的好壞很難控制,給一些人創造了利用網絡擴大負面效應的機會,他們針對大學生辨別能力有限,大肆向其宣傳、散布消極思想,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不知不覺地為不法分子服務,喪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自暴自棄,沉迷網絡。
(三)產生的原因
1.思想政治教學機制不健全
當前思想政治教學保障機制相對于新媒體發展比較滯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落后的一個重要因素。實踐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相關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沒有形成長效機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引領、促進、保障作用發揮得不夠,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目標不明確,不能緊跟時代發展形勢,沒有形成常態化,不能發揮應有的育人作用。
2.思想政治教學方式滯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大多采用填鴨式教學,老師把教材知識灌輸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因為教材的滯后性,決定了教學必然缺乏實效性,與新媒體的快速比起來明顯滯后;再加上與學生的互動溝通少,學生上課根本不聽老師講,考試臨時突擊學,造成了教、學脫節,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名存實亡,不能適應新媒體環境。
三、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創新對策
馬克思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3]87新媒體的來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面臨巨大挑戰,必須要采取有效的對策進行創新。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學理念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保羅·弗萊雷曾說:“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他極力反對傳統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學理念,提倡對話式教學理念。新媒體為教育者和大學生搭建了交流對話的教學平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摒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理念,利用新媒體環境加強與大學生溝通,把他們當作朋友,讓他們能夠敞開心扉,以便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使思想政治教學取得實際的效果。
(二)改進思想政治教學方式
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新媒體的普及,突破了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老師講授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開拓了他們的視野。高校要主動適應新媒體,不斷地改革創新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與大學生建立平等互動交流的平臺,點燃大學生思想火花,刺激他們的神經,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定期討論有關社會的熱點問題和敏感話題,引起他們的興趣,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
(三)豐富思想政治教學內容
新媒體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的各種腐朽思想、西方不良的價值觀也隨之而來,這些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動搖了他們對主流價值觀的認知。高校必須要加強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深度融合,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實思想政治教學內容,不遺余力地宣傳理論,做到馬克思指明的“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4]。以此來占領文化制高點,傳播正能量,引領新風尚,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可。
(四)健全思想政治教學機制
馬克思曾指出:“媒體:無所不及,無所不在,無所不知。”[3]179新媒體的強大作用,由此可窺一斑。高校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征集一些對思想政治教學改革、創新、發展有益的意見和建議,發揮其積極作用,抵制其消極影響。重視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復雜多變性,堅持正面引導,負面疏導,就必須要有健全的機制作保障。要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對新媒體信息進行篩選,營造安全的校園網絡環境,構建優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機制,從制度上規范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促使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和諧運轉,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之,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是一個持久動態發展的教學過程,要求其一定要銳意創新,與時俱進,像《大學》中所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充分運用新媒體引領大學生無論做任何事都必須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奉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