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慧勇
摘 要:本文介紹可持續經濟學的內涵,說明其理論基礎并對其對于國家發展的實際意義做出分析,從而明確其根據基本思路所制定的發展出路。
關鍵詞:可持續經濟學;可持續發展;資源匱乏
一、可持續經濟學的內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城市工業化建設的逐步擴張,人類大力開發土地,開采自然資源,一度的無節制開墾在一時之間沒有明顯的現象發生,但在無形當中為大自然加劇了生存的壓力。全球氣候變暖,冰山融化,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有越來越多的生物種類瀕臨滅絕,逐漸從地球上消失,大自然的不堪重負越來越多的體現在了人類的日常生活當中。全球各個國家的經濟學家和整個社會逐漸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可持續是一個規范性的概念,是對于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指明方向的途徑。而可持續經濟發展是在人類社會對可持續的認知形成的一種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實施可持續經濟發展戰略,能夠使得社會經濟得以形成可持續經濟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是現代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它正確地在經濟圈、社會圈、生物圈的不同層次中力求達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子系統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使生產、消費、流通都符合可持續經濟發展要求,在產業發展上建立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在區域發展上建立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
二、可持續經濟學對社會發展的意義
可持續經濟學的建立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明確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在于“發展”二字,對于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可持續經濟為國家政府和人民敲響了資源匱乏的警鐘。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起步較為緩慢,為跟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腳步,過去的幾十年間曾經大量進行自然資源的開發和挖掘。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可持續經濟學的產生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預測和分析奠定了基礎,國家所面臨的是實際意義上的資源匱乏問題,自然資源是不可能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一旦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社會的發展不可能達成反而會出現倒退的狀況。因此,可持續發展戰略逐漸成為了整個世界共同關注的資源問題。世界各國為取得經濟穩定和長期生存,達成了一致共識,建立起真正的全球伙伴關系。從這一角度而言,可持續經濟學具有為人類社會共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的重要意義。
其次,可持續發展系統當中,人口問題被列為首要影響因素,人口作為一種特殊的形態資源與可持續經濟學理論構成了促進與制約的相互依存關系。然而,可持續發展并不能夠直接理解為單純的人口可持續發展,但是,在當今世界的人口增長趨勢下,人口基數過大,增長速度快,增長幅度高,都會對自然資源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人口問題涉及到物質資料的生產平衡,人的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是社會整體運行的必要依據,二者相互協調,促進經濟增長,二者發生沖突協調不便,則直接對經濟的增長形成阻礙的屏障。人口增長過快會增大自然資源的消耗與流失,可持續經濟學對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力爭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人口數量與自然資源數量的相互協調與和諧共存。
三、可持續經濟學發展基本思路
(1)國家政府的干預與市場調節。一方面需要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應恰當的發揮政府職能,在可持續經濟學的作用下,在國家各個地方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無論是在環境的保護、人口的控制還是資源的消耗上都予以合理科學的安排與協調,科學的制定發展計劃,從而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建立資源節約型發展模式。節約型發展模式是建立在過去傳統的資源浪費發展模式基礎之上的,隨著科學技術進步,能夠對原本一次利用的自然資源加以進一步的再利用,亦或是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人口承接力,進一步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以借鑒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達國家的實用技術增強自身的研究開發能力,盡力杜絕資源浪費與廢棄物的排放,從而保證環境質量。為工業、農業發展領域制定一定的節約目標,并建立超標系統,利用相關部門職權控制節約質量和節約水平。(3)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經濟環境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應相互協調,統一規劃,應將環境保護同樣納入到經濟發展的體系當中,使環境與發展相互統一。與此同時,我國應積極與世界環境當中的其他國家共同致力于環境保護的建設,利用政府投入資金發展國家環境保護事業,從而達到可持續經濟的切實落實,提高環境質量的同時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結語:可持續經濟學的建立有利于促進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為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綜上所述,本文針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現狀作出分析,明確可持續經濟學的現實意義,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有利于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有利于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 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生態農業。
參考文獻:
[1] 趙成美. 廣義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主要理論分支的關系與整合[J]. 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4,02: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