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艷
摘 要: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環境會計引入我國開始,國內出現了很多環境會計方面的研究;但是,目前我國的環境會計研究仍基本上處于探索階段,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與定型的實踐模式。文章擬從環境會計的含義、特征、已有研究成果出發,探討我國實現環境會計的可靠路徑。
關鍵詞:環境會計;現代會計;可持續發展
引言:環境會計是隨著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
而逐漸成為會計科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國外關于環境會計的研究很多,也比較全面和系統。我國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在發展的經濟的同時,要注意對環境的保護,而環境會計理論與實踐的適時引入,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以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完全照搬國外的環境會計模式并不現實,需要探索適合我國的環境會計理論與實踐體系。
一、環境會計的概念、特征
(一)環境會計的概念。按照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發表的《環境會計和財務報告的立場公告》的定義,環境是指我們周圍的自然物質存在,包括空氣、水、陸地、植物、動物和非再生資源(如石油、礦物)[1]。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將環境會計的解釋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為綠色過敏收入核算和報告,微觀層面為企業財務報告會計和管理會計;日本的環境會計體系比較完備,出臺了系列環境會計導則、指南等,尤其是其2005年2月公布的《環境會計導則2005年版》,目前日本公開環境會計的企業一半以上就是依據導則進行的;1992年,歐盟發表《走向可持續發展》報告,提出環境信息是企業決策新的重要內容,是企業持續經營的基礎,對涉及環境行為要進行環境會計核算,披露企業環境信息。
環境會計在我國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筆者比較認同日本環境省對環境會計的定義。即,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和保障企業與社會之間的良好關系,并高效率地推進環保事業,企業應認識自己的業務活動的環保成本與效益,從而定量地加以測定,并向社會公開這些數據[2]。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環境會計將會計學與環境保護相結合,通過對環境成本、環境效益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從而評估企業的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的影響的一個會計分支。
(二)環境會計的特征。環境會計作為會計的一個分支,是環境問題與會計理論方法相結合的產物,在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核算方法等諸多方面必然與現代會計有著相同或相似之處。以會計目標為例,主要有兩種學術觀點:一種是決策有用觀,一種是受托責任觀。環境會計更接近于受托責任觀,即資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資源,并承擔有效地管理和應用受托資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責任;資源的受托方承擔如實地向委托方報告受托責任履行過程及其結果的義務;資源受托方的管理當局負有重要的社會責任,如保持企業所處社區的良好環境等。這種受托責任所指,除了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外,也承擔著資源環境保護的責任。
環境會計又有它自身的一些特征:(1)環境會計的研究對象是企業發生的與環境有關的所有活動,它所考慮的除了資金之外還有資源環境及生態循環價值,反映和監督企業經營和環境之間能量交換和價值交換的過程。(2)環境會計在確認與計量上有一定的難度。環境會計要圍繞著應如何補償自然資源耗費這一主題,力爭對環境管理中各個層次的職責旅行情況做出確認、計量和報告。但是,在會計處理過程中,企業行為對自然資源的影響往往難以界定與計量。
二、環境會計在我國的實現路徑
(一)已有觀點概述。關于環境會計在我國的實現路徑有兩種意見,一是建立獨立的企業環境會計體系。如喬世震教授在其編著的《漫話環境會計》一書中,提出了環境會計的恒等式:
蔡巖兵提出了環境會計的五大會計要素: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資本、環境收入、 環境成本費用, 但沒有涉及環境利潤或凈收入。徐泓教授在其著作中, 也研究了微觀環境會計報告的內容, 并提出了應當在財務報告及其附注中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
另一種意見是將企業環境會計納入現行企業財務會計體系,與現行企業財務會計融合。如,孟凡利主張將環境會計要素對應地納入企業財務會計要素之中, 建立獨立的會計賬戶, 并將其融入企業對外財務會計報告中作相關的信息披露。
(二)與現行企業財務會計融合,是環境會計在我國實現的可靠路徑。將兩種意見對比分析后,筆者認為第二種意見更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易于得到推廣和應用。(1)從環境會計的本質來看,與現行企業財務會計融合是具備一定可能性的。環境會計是環境科學與會計科學的結合,成為會計學科體系的一個新分支,但是,從本質上將,它仍然屬于會計學。環境會計中的一些新觀點、新方法、新問題通過一系列的轉化,是可以融入到會計核算體系的。(2)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來看,選擇與現行財務會計融合是必要的。1983年成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的領導下,于1987年向聯合國提交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概念,并給出了權威性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接受。可持續發展理論指的是環境、社會、經濟的長效、平衡發展。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環境會計將企業對環境的溢出效應納入會計范疇,使企業能夠對其進行確認、計量、并進行信息披露,使企業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承擔起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的社會責任。(3)從可操作性來看,與現行企業財務會計融合更具有可操作性。若建立獨立的企業環境會計體系的話,環境會計涉及到的會計等式、會計假設、會計要素、環境會計的報告制度等都需要構建,但是,這些,在我國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不便于實行環境會計的企業具體實施;相比之下,環境成本、環境效益(含國家對企業環保方面的補貼),相對容易納入會計核算范圍,進行確認與計量;從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來看,單獨編制環境會計報告的時間和成本遠遠大于在現有企業會計報告體系下增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結論: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環境會計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環境資源的稀缺性,使人們意識到對環境的利用與損害也需要付出現實的成本,環境會計引入我國是大勢所趨。從目前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環境會計的發展情況來看,將環境會計的理論和方法融入現代企業會計,是我國實現環境會計的一個現實選擇。
參考文獻:
[1] 張勇勤.可持續發展中的環境會計問題[J].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九年增刊.
[2] 大野木升司.環境會計在日本[J].世界林業研究,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