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慧昀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探索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6A-0037-01
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落實好因材施教的理念,突出“以生為本”的原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教學能夠真正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為學生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轉變教學理念,體現以生為本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組織具體的教學活動,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為教學的基本目標,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成長中體驗成功。為了適應新的教育形勢,教師的教學理念要不斷地改進,要變“教師是課堂的主人”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變“填鴨式”為“啟發式”,變“注重知識講授”為“注重合作探究”,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真正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有理數》時,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全面認識負數的開始,也是下一步繼續學習的基礎,要想讓學生學會學好,僅憑教師的講解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總結。如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如果讓學生去背,即使能背下來效果也不大,在做題時仍然會出現錯誤。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來讓學生自己感知,從而總結出法則,將書本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自我認知。筆者以拋磚引玉的形式舉例:我有5元錢,爸爸又給了我10元,那么我現在有多少元?學生列式并計算出結果。又如:我先借了別人5元錢,現在又借了別人10元,那么我現在有多少元?學生根據正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列出(-5)+(-10)=-15。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以此為素材可以說出每種不同的情況并列式得出結果,從而總結出有理數加法的法則,這樣比讓學生背法則要強很多。
二、滲透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興趣
要想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就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由“學會”到“會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習的結果,還要讓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教師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就能讓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知識的根本,掌握學習的技巧,對于遇到的新問題學生能夠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來探求解決的方法,并在合作交流中闡述出自己的思路,這樣就實現了“會學”的目標,從而在不斷地體驗成功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學習更得心應手。
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分式》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分式與分數的異同點,學生能夠看出它們雖然本質不同(一個是分式一個是整式),但形式相同,由此在進行分式的運算教學時就可以類比分數的運算來進行。學生在掌握了這一關鍵之后,教師基本上就不需要再進行講解與說明,只需要在學生出現錯誤后對重點知識進行指導與強調即可。同時滲透類比思想可以讓學生對新知識沒有陌生感,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三、落實因材施教,分層逐步提升
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也是為了讓我們的課堂更加具有有效性。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由于基礎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學生出現參差不齊的現狀,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也要注重讓每一個學生在數學上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進行分層教學,在作業布置、課題選擇等方面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性,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進一步提高其數學素養。這樣既是為了學生的長期發展,也能夠最大化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一元二次方程》時,對于一般學生筆者只要求會用學到的方法來解方程,而對于水平稍微高一點的學生則要求不僅會解,還要選擇出最優的方法,如x2-2x-3=0,除了用公式法外還可用因式分解法等。而像根與系數的關系屬于選學內容,但實用性比較高,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探究與發現,從而增長其知識面。但是分層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學生感興趣的情況下進行更深層的要求,讓學生得到更全面提高。
總之,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體驗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功。教是為學服務的,只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呈現精彩紛呈的景象,也才能使課堂的有效性得到最好的體現。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