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如瑞
【關鍵詞】閱讀教學 教學方式 創造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6A-0046-01
在初中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仍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筆者認為,教師應優化閱讀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優化內容鑒賞,提升思維層次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鉆研文本,通過積極主動的思維與情感活動,讓學生深入地分析、鑒賞文本,提升思維層次。
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課文《天凈沙·秋思》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這首小令寥寥幾筆卻意象豐富,構筑出一個獨特的審美世界。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思考:“這首小令到底美在何處?”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尋找到了文本中“昏鴉”“古道”“夕陽”“西風”“瘦馬”等典型意象;而后仔細品味“昏鴉”這一意象,感受到秋日的肅殺,體會到作者在薄暮時分寂寥的心境;又從“古道”這個意象中感受到濃重的羈旅鄉愁。有些教師也許講到這個層次后就不再往下引導了,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筆者進一步進行引導:“這些意象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呢?”學生分析后認為:“夕陽”“西風”“瘦馬”烘托出一種暗淡的詩境;“小橋流水”看似靈動,但一旦與“枯藤老樹”組合卻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詩人無力、落寞的心境。
筆者通過這樣的賞鑒引導,讓學生深入分析了文本內容、文本結構,使學生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礎上,思維層次從“是什么”提升到“為什么”,發展了個性思維。
二、優化問題設計,促進思維發散
愛因斯坦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優化問題設計,帶動學生開動腦筋,引導學生站在思想和藝術的高度進行文本解讀,讓學生的求知欲望從“休眠”狀態轉入活躍狀態,促進思維發散。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課文《散步》時,筆者抓住文章中“我們在田野里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提問學生:“作者為什么不說‘我們三代人在田野里散步?對這段話你還有什么疑問嗎?”學生思考過后又提出了新問題:“作者為什么將‘我放在‘母親‘妻子和‘兒子的前面?”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打開了思路,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換用‘三代人這個表述,不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有的學生認為:“將‘我放在前面,能夠表現出‘我的責任感。”還有學生認為:“‘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表現出了家庭的和睦。”此時筆者進行補充:“這更表現了原汁原味的生活語言之美。”
通過對問題的優化設計,學生對文章的語言之美有了深刻感知,從而實現了個性化的解讀,促進了思維的發散。
三、優化文本拓展,實現思維創新
教育的本質在于激勵和喚醒,在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實現思維創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每一篇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意涵,教師要在學生獲得閱讀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拓展文本的想象空間,打開一個屬于學生自己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實現思維創新。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課文《臺階》時,學生緊扣父親坐臺階的細節,分析父親的形象:“從他坐在綠蔭里,身體在休息,但專注的目光卻落在他人家的高臺階上這一描寫,可以看出父親不甘人下、力爭上游的性格特征。”根據學生的這一感悟,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延伸:“想象一下,父親當時在想什么?為什么?”學生認為:“父親想擁有一個自己的高臺階,像別人家一樣坐在那里,抽抽煙,嘮嘮嗑。”筆者再次進行拓展引導:“你認為父親想要的‘臺階意味著什么?他的悲劇性在于什么?”有學生認為:“父親想要的其實是一種坐在臺階上的感覺,這表明他骨子里有一種深層的自卑。因而,他試圖通過建造高一級臺階獲得尊嚴,以為只有坐上臺階才不會感覺到低人一等。父親缺少對自我的認同,這是他的悲劇性所在,他將自信建立在超越他人的基礎上。正是因為這一悲劇性格的存在,他的努力奮斗便顯得凄涼而辛酸。”感悟是創新的基礎,在學生生發感悟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故事續寫:“你認為父親該何去何從?請你將父親覺醒后的心路歷程寫出來。”學生從感悟入手,展開想象,進行故事新編,實現了思維創新。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立足于文本,從鑒賞、質疑、拓展三個層面進行優化,層層推進閱讀教學活動,能有效規避閱讀教學中的無效性和空泛性,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將閱讀教學推向深入,使課堂綻放出創新思維的花朵。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