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英 陳濤
[摘要] 目的 分析門診手術室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并采取相應護理干預措施。 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門診手術室549例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感染危險因素,進一步探討預防措施及護理。 結果 切口感染率5.10%,細菌培養顯示:致病菌以革蘭陽性菌(G+)為主,占57.14%;革蘭陽性菌(G-)占32.14%;真菌占10.71%;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手術部位、手術時間>1h、有參觀人員、接臺手術、術前未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是門診手術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結論 門診手術室切口感染與多種危險因素有關,手術部位較深、手術時間>1h、有參觀人員、接臺手術、術前未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是門診手術室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
[關鍵詞] 門診手術室;切口感染;危險因素;預防措施;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0-0140-03
術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最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之一,也是外科醫師關心的醫療質量的綜合指標,更是做好整體護理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1]。切口感染會延遲切口的愈合,嚴重時可導致切口裂開,不僅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如未加控制可誘發全身性感染、菌血癥等嚴重后果,因而必須通過有效的預防措施嚴格控制。切口感染涉及到多個環節、多個危險因素,手術室原因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2,3]。門診手術具有患者流動性大、手術時間短、無醫師及時指導、全靠自身防護的特點,因此更應密切注意做好門診手術室的各項預防護理措施。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門診手術室549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結合各類文獻報道分析,研究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并提出針對性護理措施,以期有效預防并降低感染的發生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門診手術室行手術的549例患者的完整臨床資料,其中男296例,女253例,男女之比1.17∶1;年齡26~55歲,中位年齡46歲,無死亡病例,切口愈合時間為5~23 d。病種涉及脂肪瘤、纖維瘤、血管瘤、皮脂腺囊腫、腋臭、包皮環切、刮宮、流產術、淋巴結活檢、腱鞘囊腫等,所有患者無心腦血管等嚴重疾病,無明顯門診手術禁忌證。
1.2 切口感染診斷標準
參考國際醫院感染監測組織(NNIS)標準:1)切口周圍局部感染:可疑部位2 cm以上的范圍內有壓痛、紅腫或局部硬結,甚至有膿性分泌物,且分泌物培養結果陽性,患者有發熱、寒戰等感染征象;2)周邊血培養至少一個顯示菌血癥,由切口和外周血提取的標本通過定量分析(陽性>103 CFU/導管)或半定量分析(陽性>15CFU/導管段)獲得同一種病原體(種系和耐藥譜都相同)[4]。
1.3 標本采集
盡可能在開始經驗性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前進行血標本采集,如更換新的抗菌藥物應間隔至少12 h進行采集,并選用添加抗菌藥物吸附劑的血培養瓶。標本采集后立即送檢微生物,按要求進行定性、定量培養、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5]。
1.4 相關危險因素觀察指標
綜合國內外各前沿報道,選取性別、年齡、合并糖尿病、是否放引流管、手術部位、手術時間、是否有參觀、是否接臺、術前是否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等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先對選取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比較兩組間的差異,找出與感染相關的危險因素,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后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切口感染及細菌培養情況
本組研究共收集549例門診手術患者資料,其中發生切口感染率為5.10%(28/549),感染區培養致病菌:G+ 57.14%(16/28)、G- 32.14%(9/28)、真菌占10.71%(3/28),主要涉及金黃色葡萄球菌、頭狀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的表皮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白色念珠菌、熱帶念珠菌等種系。
2.2 單因素分析
感染組和未感染組在手術部位、手術時間、是否有參觀人員、是否接臺、術前是否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性別、年齡、合并糖尿病、是否放引流管等方面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相關危險因素帶入Logistic回歸模型中進一步行多因素分析顯示,手術部位、手術時間、是否有參觀人員、是否接臺、術前是否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是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其中術前是否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手術部位、手術時間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1 門診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單因素分析
注:*表淺組織指涉及皮膚、皮脂腺、皮下脂肪、淺筋膜,深部組織手術指涉及深筋膜、肌層、淋巴結、腱鞘等層次的手術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以及醫患矛盾的突出,醫護人員承擔的風險與壓力越來越大。外科手術感染是影響醫療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不僅延長患者住院時間、降低手術療效、增加醫療成本,而且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極大的痛苦,因而,手術室醫護人員必須保持高度的風險意識,提高醫務人員對手術切口感染的認識、加強手術切口感染的預防和護理。
門診手術室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蘭陽性菌,其次為革蘭陰性菌和真菌,其發生是一個多因素相互影響的復雜過程[6,7],涉及患者內在因素如年齡、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及手術本身如手術部位、手術時間、手術性質等,同時與手術人員操作水平、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手術室管理等也有重要關系。本研究顯示:發生切口感染率為5.10%(28/2549),考慮原因為:未住院觀察、切口保護差、未能做到及時清潔換藥、口服抗生素不規范、抗感染作用較小等。本組研究表明:50歲以上患者切口感染率為7.14%,高于50歲以下患者4.20%,合并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率6.94%,高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4.82%,考慮隨著患者年齡增大,機體的生理和代謝功能逐步減退,組織修復愈合能力及應激能力逐漸減弱,使機體內環境處于相對不穩定和失衡狀態,大大削弱了機體抗感染的能力,此外,持續高血糖狀態也加大了切口感染的風險[8],但兩者都未得出有意義的統計學結果,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可能與入選樣本較少或入選手術較簡單有關。此外,本研究顯示,切口感染與患者的性別、術中置引流管無明顯相關性。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深部組織的手術切口感染率8.98%高于表淺部位的切口感染率1.97%,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吳捍忠等[9]研究結果一致,一般來講,深部組織的手術,術者為了充分暴露手術視野,切口相對較長,皮緣過度牽拉導致皮緣缺血、缺氧、壞死,再者,深部組織縫合時易留有死腔、皮下異物、積血等,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風險;本研究還證實了手術持續時間與切口感染密切相關,超過1 h的手術切口感染率與1 h內的手術切口感染相比,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王偉紅等[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有研究顯示,手術延長1 h,感染幾率可增加1倍,手術時間愈長,對患者機體抵抗力損傷越大,因此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越高[11,12]。本結果顯示: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明顯降低術后切口感染,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尤其對于老年患者,機體抵抗力較差,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預防術后感染,這與陳利姑[13]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此外,手術期間手術室內人員流動量大會增加空氣中浮游致病菌數的機會,接臺次數越多,空氣中監測的致病菌落數也越多,且接臺手術由于時間的限制,容易使部分器械護士淡化消毒步驟,增加感染機會[14,15]。
本研究進一步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手術部位較深、手術時間較長、有參觀人員、接臺手術、術前未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手術部位較深、手術時間較長、術前未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門診手術室切口感染涉及多個危險因素,因而在臨床工作中對門診手術患者要注意加強護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手術室消毒流程,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嚴格控制參觀人數及術中人員的流動,每次手術前應嚴格遵循消毒步驟,必須保障手術器械、敷料無菌狀態,并在無菌范圍內使用,術前尤其是對創傷感染傷口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手術縫合中應做到分層對合良好,勿留死腔、異物,防止出現皮下血腫,術后加強健康宣教,盡量使切口感染率降到最低,保障醫患雙方的利益,提高醫療質量。鑒于本研究所選取的病例數較少,相關危險因素的評價有一定局限,有待于課題組在今后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Weber WP,Zwahlen M,Reck S,et al. Economic burde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at a European university hospital[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8,29(7):623-629.
[2] 袁文清,王玉玲,時詠梅. 住院手術病人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中國護理管理,2004,4(3):34-35.
[3] 聞學軍. 普外科消化道手術后切口感染易患因素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6):8872-8873.
[4] 吳安華,羅曉燕. 血管內相關感染診斷和治療的循證醫學指南[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11):875-877.
[5] 李影林. 中華醫學檢驗全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023-1681.
[6] KlevenRM,Edwards JR,Richards cL JR,et al. Estimating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and deaths in U. S. hospitals[J]. Public Health Rep,2007,122(3):160-166.
[7] 高新霞,王靜霞. 門診手術潛在風險與安全管理對策分析[J]. 齊魯護理雜志,2014,20(2):115-116.
[8] 黃艷愛,吳麗清. 護理干預對預防手術切口感染的臨床效果[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3):33-34.
[9] 吳捍忠. 門診手術466例切口愈合情況分析[J]. 廣東醫學,2005,26(3):282-283.
[10] 王偉紅. 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 護士進修雜志,2013,28(9):786-789.
[11] Tully L,Gates S,Brocklehurst P,et al. Surgical techniques used during caesarean section operations: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 of practice in the UK[J].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2,102(2):120-126.
[12] 劉海玲,馬建中. 手術護理風險與防范[J]. 護理研究,2006,20(8):2080-2081.
[13] 陳利姑,王欣,張貴麗. 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與管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29:199-200.
[14] 王芳,王云波. 2種空氣消毒方法對接臺手術室空氣消毒效果的比較[J]. 中華醫學感染學雜志,2005,15(11):1262-1263.
[15] 菇清香,丁小容,劉遠新,等. 門診手術室消毒滅菌質量監測與管理[J]. 護理學雜志,2008,23(6):66-67.
(收稿日期: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