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征
摘 要:該文介紹了太和縣農業科技推廣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加快農業科技推廣,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對策。主要包括:加大改革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農民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等。
關鍵詞:農技推廣;現狀;問題;對策;太和縣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8-12-02
1 太和縣農業科技推廣現狀
近年來,太和縣圍繞著農業科技支撐,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在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農業科技攻關,農技服務網絡建設上,下了不少功夫。農業部門和科研單位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攻關,自選課題、自行研發,完成農業科技攻關項目8項,其中包括:縣種子公司的“種衣劑的推廣與應用”;縣農技推廣中心的“小麥氮肥后移追施拔節肥”;舊縣鎮八里店農技站的“山藥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高蛋白大豆新品種配套高產栽培新技術研究”;恒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微型薯工廠化生產”;太和高效農業開發研究所“太桔1號桔梗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桔梗規范化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和縣科技局的“小麥新品種引種應用研究”,這8項農業科技攻關項目分別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同時成果轉化累計推廣應用達44.9萬hm2,直接經濟效益達3.31億元。全縣累計應用農業新技術68項,其中,種植、養殖新技術46項;引進、推廣農作物新品種50多種,累計推廣面積40多萬hm2,凈增產值達6億多元。縣種子公司引進推廣小麥、玉米、大豆等新品種32個,累計種植面積25萬hm2;恒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農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開展技術合作,引進推廣國家級新品種徐薯22、馬鈴薯中薯3號1 600hm2以上,推廣甘薯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新技術800hm2以上。通過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8%以上,優質率達70%以上。農副產品加工新技術的引進與嫁接,催生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目前全縣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2家,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升了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
2 主要問題
2.1 對農業科技工作的投入不足 現在除農業技術人員的工資之外,農業科技投入明顯不足。農業科技的研究、推廣經費得不到保障,推廣手段落后,推廣的軟硬件設施跟不上。缺少試驗基地、交通工具和必要的科研和信息服務設施。技術推廣嚴重受限。
2.2 激勵機制不健全 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必須充分調動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當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收入相對偏低,激勵的措施不夠,已影響了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3 農業技術推廣力量簿弱 全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員由于退休、流出等,技術力量明顯不足。目前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115名專業技術人員中,種植業只有29人,按全縣11萬hm2耕地計算,平均每人承擔近4 000hm2以上耕地。從學歷看,115人中,大專以上只有23人。從職稱狀況看,從事種植業技術推廣的高級人員有6人,中級12人。農業科技隊伍這種狀況嚴重影響太和縣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3 對策建議
3.1 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 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離不開政策的引導與扶持,資金投入是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的基本保證。第一,要營造有利于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的政策環境,不論是國家農業科研機構和推廣機構,還是民營科技企業和科技示范戶,在科技攻關,技術推廣項目上一視同仁。第二,加強對農技人員的培訓。目前全縣不少農技人員只懂糧棉油,不知優高新;對廣大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效益農業的新要求,部分農技人員知識儲備不夠,技術更新不快。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不熟悉、不內行。對農民迫切需要的市場行情,產前產后服務無力。因此,要加大培訓力度,使農業技術人中盡快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為“三農”提供優質服務。第三,在增加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鼓勵支持社會對農業科研,農業科技的投入,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速度。
3.2 加大農民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 農民是生產的主體,其科技文化素質影響新技術推廣。因此要充分發揮農廣校和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培訓優勢,整合資源,建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基地,以農業科技示范園為實踐基地,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科技教育。把分散的、季節性、單項的技術培訓發展成有組織,有計劃、有制度的規范化,科學化的培訓,逐步形成農民科技培訓網絡,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
3.3 加快和完善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 以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為依托,開展農業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對農業科技推廣和應用起到關鍵的示范帶動作用。根據全縣的產業布局,分別建立相應的縣級科技示范園區,在完善現有農業科技園區的基礎上,每個產業建立1個高科技示范園,根據鄉鎮農業產業的特點,建立不同的鄉鎮級示范園區,達到每鄉鎮有1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同時大力發展和建立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戶。
3.4 實施科技特派員選派制度 在縣農業部門和農業院校畢業生中選出一批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或初級以上技術職稱、政治素質高、有一定的組織領導能力、并熟練掌握農、林、牧、漁等某一方面的專業技術,有改革創新意識,熱愛農村工作的專業人員到村任科技特派員。政府和職能部門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條件,以項目為抓手,以資金入股,技術參股等形式與農民、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使農業科技人才資源在與其它資源的有效配置中,不斷釋放其作用和能量,建立起新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3.5 建立高效的農業科技信息發布平臺 把農業科技110、168農業科技聲訊臺、CCTV-7和省市電視臺舉辦的農業節目,農業科技信息網站,發布的新品種、新技術,以及農作物病蟲害的預報、防治等信息,進行篩選、分類,根據農時季節,有針對性的進行信息發布,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的步伐,充分發揮新品種、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作用,提高科技對農業產生貢獻率。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