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趙巖鐵
摘 要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出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根本與保障。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要從人才培養模式組成要素出發,創新教育理念,形成有個性化特色的教育理念;創新培養方法、途徑、質量保障機制,體現出工學結合、校企融合,在學中做、做中學、探中學的原則。
關鍵詞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就業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6-0045-03
1 前言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規范了高職院校開展人才培養的途徑、方式、方法和管理機制。要培養出技術技能人才,就要創新形成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成長規律相吻合的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培養途徑、培養方法、教學內容、管理機制等方面充分體現出高的職業素質養成、高新技術掌握、現場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策略的形成,實現畢業生高質量的就業。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要遵守企業的生產規律、職業成長規律、職業教育規律,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實現培養主體的多元性、培養目標的多樣性、培養過程的多類性、課程設計的應用性、人才質量評價的社會性。
2 人才培養模式的組成要素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與用人單位根據就業崗位要求共同確定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培養方式和保障機制的總和,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1]。人才培養模式是在教育理念指導下,由培養主體、培養目標與規格、課程與教學活動、管理保障機制等組成的。由于每一所高職院校所在區域的經濟特征、企業技術與管理水平,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教學環境與條件、教師隊伍能力與水平、辦學傳統等的不相同,也就有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個性化特征;人才培養模式要可持續地培養出達到培養目標的人才,所以各種教學活動、教育教學行為應能可重復實現,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有了相對的穩定性。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以有個性化特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有個性化特色的教育理念是指一所院校基于本區域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本校的實際,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途徑、培養機制等有獨到的與具體化的認識、看法、觀點和價值追求。教育理念規定著人才培養的總體方向,是人才培養的總綱。人才培養主體是進行人才培養的責任者、實施者、管理者,決定著人才培養的目標、質量、效果與效率。人才培養目標是對專業人才智能、素質的總體上的規定,是人才培養的具體價值追求,是教學理念的具體化。人才培養過程是人才培養的全部活動的總和。管理保障機制是保證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培養過程持續穩定開展的制度體系、規范體系、評價體系和行為規范,保證著人才培養能夠穩定、持續且重復地開展。
3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教育理念的特色性 教育理念是一切教育活動的總綱,要更好地發揮教育理念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作用,就要創新形成有個性化特色的教育理念。有個性化特色的教育理念是依據哲學層面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結合本區域的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本學院的辦學定位、服務面向和辦學傳統進行總結升華來得到的。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提出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培養“德業并進、學思并舉、腦手并用”人才的理念,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沒有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就沒有高水平的高職教育”、要培養“有社會責任感有技能的人”等理念,就是有個性化特色的教育理念。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以“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教育理念為指導,創新出“學創人才培養模式”,即:動漫技術專業學生在動畫游戲創作中學習、成才;藝術專業的學生在藝術大師的指導下進行藝術創作,在藝術作品創作實踐中學習成長;影視專業學生在影視作品的后期特效制作實踐中培養工作能力等。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以“沒有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就沒有高水平的高職教育”為指導,與凱斯·紐荷蘭公司、寶馬中國、中興公司等國際名企合作,開展雙主體辦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人才培養主體的多元性 人才培養主體的多元性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政府、學校為單一的人才培養主體的模式,構建學校與企業、行業、職業教育集團等為主導的雙元、多元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企業的辦學主體作用就要推進企業由只管使用、不管培養向主動參與、資源支持上轉變;學校由只管教育、不管使用向聯手企業、面向崗位、訂制培養上轉變。加強企業的辦學主體作用要從當前的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開發、接納實習、安排就業等向教師聘任、教學過程開發與管理、教學質量評價、科技研發、績效考核等方面深化。加強行業、企業等用人單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是增強人培養有效性的必然選擇,也是當今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要發揮好企業、行業、職業教育集團等在辦學中的主體作用,首先是各人才培養主體要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研究院、技術服務中心、研發技術創新聯盟等機構,搭建合作平臺,以項目、技術服務任務、人才培養項目為紐帶,將各人才培養主體緊密組織在一起;其次是要建立利益分配機制和教育權力保障機制,要使企業在人才培養中有決策性的話語權;第三是建立機制使各人才培養主體成為真正的辦學主體、育人主體、投入主體、教育服務主體和利益享受主體。
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與寶馬中國合作開展的卓越人才BEST培養項目,寶馬對任課教師、招生、課程、基地管理有著明確的要求與標準,定期對基地運行情況進行檢查評定,對招生規模、社會培訓規模、培訓教師水平有著決策權。與中興公司開展的CIT項目中,由學院教師與中興公司技術人員組成混編教學團隊,由中興員工擔任中信學院院長,雙方共同投資建設IT實訓基地,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展人才培養,企業按一定比例取得教學收益。學院與企業用雙方合作協議、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保障了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話語權,發揮出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人才培養規格的多樣性 在堅持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大目標前提下,針對不同的專業服務定位、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與就業意愿設計不同的培養規格,實現培養規格的多樣性。同一行業內的不同企業,由于所處的區域不同、生產規模不同、使用的技術不同、有著不同的文化積淀,其對人才有著不同的規格要求。高職院校要為企業提供精準式服務,就要依據本地區企業對人才的知識、技能、素質的具體要求設計出本專業的培養規格,即要明確本專業培養人才類型是技術型,還是技能型、管理型、復合型。在確定出人才具體類型的基礎上,依據企業崗位工作任務、畢業生在未來的職業發展需要、學院的辦學優勢等,設計出人才培養的具體規格,即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增強培養規格的針對性,培養出有特色的學生。高職院校要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特征進行分層培養,在按大類招生的基礎上,在二年級按學生學習能力、個性特征、就業意向進行分流,在達到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的基礎上,使中等水平的學生有較強的崗位工作能力,較高水平的學生有一定的技術革新、技術指揮能力,使學生形成較強的就業競爭力。endprint
人才培養活動的多類性 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要在生產、服務、管理的實踐中來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的實踐活動具有多類型性,因此培養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學活動也有多類型性。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學習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產學形式、學習與技術研發相結合的學研模式、學習與創業相結合的學創模式、學習與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學證模式、學習與技能大賽相結合的學賽模式、學習與技能訓練相結合的學訓模式等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要結合企業的產品創新、工藝改革、流程再造、管理升級、市場開發等進行項目式研究與實踐,在項目研究、設計、技術革新、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參與技術服務等活動中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實現由“生產經驗積累+自覺感悟性學習”轉變為“技術應用實踐+研究性學習”,實現在“干中學、在研中學”。在轉變單一的課堂教學、單一的學校內所進行的人才培養活動的同時,要開展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與考核、職業技能綜合訓練、職業技術技能大賽,實現在“訓中學、賽中學”。學校與企業共建企業課堂,實現產學共融,要結合學生的企業實踐,把課堂設在現場,要結合企業的技術、工藝、流程、產品、管理、經營等進行課程教學,結合生產實際開展學習,實現“工與學”的結合。
課程設計的應用性 高職培養目標主要是由課程學習所實現的,高職院校的課程創新既要改變由知識性為主、課堂教學為主、學校校內為主的課程模式,也要改革以普遍適用性的技術知識、技術技能、職業素養綜合的課程模式。高職課程開發要貫徹工學結合的原則,按照工作系統化課程、CBE課程、模塊式課程等課程開發原理,按著“行業—崗位—任務—課程”的開發思路,以行業、企業的技術為線索,以工作任務為主線,“以企業的真實產品為載體整合教學內容,以實際工作流程為服務線索展開教學”[2],開發出以合作行業與企業的技術、產品、工藝、流程、管理、經營和文化為依托的課程,“依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業務流程設計教學空間和課程模塊”[3],通過企業具體的技術、工藝、產品、流程、管理、經營項目、案例、生產實踐來學習,培養適應合作行業、企業崗位工作對人才智能結構需求的人才。在進行教學內容改革的同時,也要對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加強投入建設有濃厚職業工作氛圍的實訓環境,在職業性的教學情境中開展實習實訓、項目研究、教學做合一、情境體驗、案例教學、探究教學等教學,在學習過程中以互動、探究、實踐、團隊學習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技術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能力。在課程結構上要解決先理論后實踐、先基礎后應用、先一般后特殊的排列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將一般與特殊結合,將基礎與應用結合。
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社會性 高職的人才培養質量檢驗標準是實踐標準,即要由用人單位、畢業生對人才質量進行評價,在生產實踐中檢驗人才質量。學院要建立完善的校內外相結合的人才質量保障體系,形成校內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機制與社會人才培養質量監督評價機制相融合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機制。學院要廣泛開展以第三方為主體的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工作,解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由學院、主管部門來評價的自話自說的模式。高職院校要以第三方質量評價為依據,用就業率、就業區域分布、企業類型分布、行業分布、職業分布、起薪值、就業崗位與專業的相關度、就業滿意度等指標來評價學院的辦學定位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吻合度,專業與行業、企業崗位工作要求的對接程度,畢業生在就業崗位上的勝任程度。學院要建立組織、機構,完善制度形成科學的校內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機制、專業建設投入機制。探索出以第三方評價結果為依據,把評價結果與人才培養過程對靶,找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問題,制定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措施和質量控制方法,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徐挺,張碧輝.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再探[J].職業技術教育,2003(23):32-35.
[2]毛豐江,路勇.“工學結合4-3-3”高職課程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職教論壇,2008(2):20-22.
[3]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EB/OL].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4062323012
7340&cata_id=N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