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歡
利用慕課平臺提高教學效率
■吳歡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往往會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時間﹑空間和材料。在學生的觀察和實驗活動中,這些影響尤為明顯。為了突破這些限制,我們可以利用慕課平臺,提高科學課堂的學習效率。
所謂慕課(MOOC)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它以興趣導向,對那些想參與學習的人,不分國籍,不分地域都可以參與學習。它只需一個郵箱,就可注冊參與學習。它的學習過程在網上完成,不受時空限制。它是為了增強知識傳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協作精神的個人組織發布的﹑散布于互聯網上的開放課程。這一大規模在線課程掀起的風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現了未來教育的曙光。
小學科學課程在中年級的課時安排為一周2節,高年級一周3節,教師要在規定的課時下完成教學任務時間比較緊張。有時一節課進行了導入﹑提出研究問題﹑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后,學生和教師之間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了。如果實驗比較復雜,也許實驗還沒結束就已經下課了。這勢必會讓師生們留下了許多遺憾,教學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利用慕課平臺,可以為每節課的做一個課前預習的環節。學生們在家中進行課前導入﹑問題引出和設計實驗的過程,對本節課需要完成的實驗已經做到心中有數,也清楚實驗的注意事項,這就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節約出了很多時間。學生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實驗,老師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實驗指導,實驗完成后學生間也有時間進行匯報交流,甚至能夠舉一反三地進行實驗。
慕課的制作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網頁﹑錄音和動畫等多種形式的結合,學生們學習興趣更為濃厚。在慕課的課堂里,學習不再是獲取知識本身,而是結合教學上需要弄清的任務點,學生間展開交流與討論,促進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在討論組里生生﹑師生間可以進行實時交流﹑互動。
如五年級上冊第1單元第1課《種子萌發》課前預習部分截圖。
1.我們可以設計種子發芽的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

●任務點
觀看視頻《種子發芽實驗》后,請回答:
(1)該食品中,研究了那幾個因素對種子發芽的影響?
A.光照
B.水分
C.溫度
D.土壤
E.空氣
正確答案:A﹑B﹑C
(2)該實驗的結果表明,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是:
A.矢量的水分
B.適當的溫度
C.土壤
D.陽光
正確答案:A﹑B
利用慕課平臺,可以為每節課的做一個課后復習的環節。學生們在家中對今天所學的內容進行一個梳理,慕課更符合啟發式教學,老師變成了具有輔導﹑引導作用的導師,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權威,真正落實了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強。
慕課平臺可以加入一些圖片﹑視頻幫助學生學習,打破時間限制,實現長短互變;突破空間局限,實現大小互通。
以一年生植物鳳仙花為例,本單元以鳳仙花為研究對象,組織學生親自種植鳳仙花,在學生種植的過程中,引領學生關注植物生長過程發生變化,引發學生對植物生長變化的思考,研究根﹑莖﹑葉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作用,初步認識植物的生長是變化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但是鳳仙花一般在3~4月播種,6~7月種子成熟,整個過程大概需要一學期,這無疑加大了學生觀察鳳仙花的難度。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也不是每個學生能夠堅持觀察鳳仙花的變化。如果將鳳仙花的整個生長周期變化制作成微視頻,將重要的生長階段剪輯合并在一起,并配上教師的語音講解,相信學生對鳳仙花的變化有更完整﹑更深刻的了解,學生可以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里看完植物的一生:出生﹑生長發育﹑繁殖﹑衰老﹑死亡。而教材中還有些實驗現象持續的時間較短,例如“溶解”單元高錳酸鉀溶解于水的實驗,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這個實驗過程短暫,加上小學生的觀察目的沒有那么明確,往往會丟失一些有效的信息。如果運用微視頻,能夠讓學生非常清晰地看到高錳酸鉀放到水中開始完全溶解的整個過程,教師的實時講解能夠讓學生理解更到位﹑印象更深刻。
教材中還有很多實驗受到空間的限制,學生在課堂中難以著手操作。比如“宇宙”單元,這個單元的魅力在于觀察星空,但是課堂的教學一般安排在白天,學校也缺少觀察設備,很能讓學生對宇宙有直觀的認識。雖然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模擬實驗,但是這些實驗也存在許多的不足。如模擬環形山,撞擊物速度不夠,就很難形成理想的隕石坑;月相變化模擬實驗,教師空間小,很難做到太陽﹑月亮﹑地球三者的大小和空間距離成比例等。借助視頻和圖片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在傳統的PPT教學中也能做到運用視頻和圖片,但是如果將這些資源恰當地做進慕課中并形成體系,上課時教師能夠隨時調用,課下學生也能夠隨時復習。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在家中反復觀看,加深理解。
慕課這種新生事物,正如龍卷風一般地席卷著中國大地,我們既不能盲目追風,輕易“翻轉課堂”,又不能一概排斥,忽視現代化手段帶來的積極作用。我們要積極研究和實踐,取其所長,避其所短,讓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最大化。
(作者單位: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愛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