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摘要:隨著網絡通訊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體風靡全球。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已成為趨勢,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手段應運而生。當前,微課已成為引領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和熱點。本文就高職院校引入微課的現實意義進行了闡述,并對微課在高職院校教學中應用的策略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高職教育;微課程開發;微課程應用
一、微課的概念與特點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它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是一種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微課的特點:1)短小精悍,凸顯情境。所謂“微課”,首先表現在其視頻一般都在 10 分鐘左右。它是一個簡化了的、細分的教學過程,學生因而易于掌握。2)重點突出,針對性強。“微課”以課堂教學視頻為核心,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3)資源眾多,學習靈活。它是一個由眾多資源構成的立體化、多元化的資源包:可以包括教師所做的教學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課程練習、相關測試、教學評價、教學反思、多媒體素材等。4)隨時學習,易于分享。
二、高職院校開展微課教學的意義
為提升對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推進微課教學的發展和實踐,教育部發動全國高校參與微課大賽,結合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偏重于實踐教學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意愿不強的特點,筆者認為高職院校開展微課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一)真實、具體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微課優于傳統課堂的重要一點在于微課教學視頻能同時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并且能夠呈現出更加真實、具體的教學情境,把不易用過教材、課件和語言來講授的知識通過視頻演示的方法展現出來,把抽象知識具體化、隱性知識顯性化,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這種優勢體現得尤為明顯。
(二)資源容量小,輔助資料完整,有利于推進學生靈活自主地學習。一方面,微課資源是以短小精悍的流媒體視頻為主要載體,配以相關的教學設計及課件等輔助資料,總便于學生獲取和分享,尤其適合學生進行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另一方面,輔助資料的展示,直接把教師的授課思路和主要內容等以文字形式呈現給學生,更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的轉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把微課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融合,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多彩。微課資源可以廣泛運用于課前、課中、課后,但筆者認為目前高職學生系統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渠道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主要是依靠教師的講授,容易讓學生感覺單調、枯燥。如果能把微課教學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形成教學方法的轉換,無疑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四)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微課資源的容量雖小,但需要教師做大量工作,包括:選題、教學設計、撰寫教案、準備素材、制作課件、實施視頻拍攝或通過專業錄屏軟件錄制、視頻后期的剪輯和配音、配套練習及教學反思等。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帶來新的挑戰,促進提升教師自身信息化教學水平,使教師更加努力地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五)互動交流平臺的搭建,有利于教學效果的鞏固與優化。微課教學是網絡時代發展的產物,網絡平臺可以給互動交流環節留下很大的空間。對于學習內容的探討和交流無疑是十分有意義的。。
三、微課在高職院校教學中應用的
(一)整合微課與現實課堂關系。微課作為一種“微型視頻教學資源”,被教師引入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用,應注重與現實課堂的整合,微課應當扎根于現實課堂。作為教學資源的微視頻在課堂中可以承擔不同的角色:課程引入、核心概念講述、操作過程的演示、課后的練習等,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課堂現實要求靈活應用。在與現實課堂的整合層面,需要注重教學設計,包括進行學情分析、教學任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等,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班級的具體情況開發適合的微課。另外,在課后還需要補充一系列的輔助教學資源。通過對一系列的教學設計,微視頻、輔助學習資源的整合都應為完成現實課堂的教學任務而服務。
(二)開通微課教學支持服務渠道。微課不僅是微視頻的呈現,也是一門完整的課程,有一套完整的教學設計。教學支持服務包括學習輔助工具、支架與路徑、同步與異步、討論與協作、不同層次的練習與反饋及相關的學習資源。教學支持服務承擔著線上輔導的職能,提供足夠的學習支架與學習路徑,可避免學習內容過于零散造成學生迷失。同時,教學支持服務還要增強師生之間的在線同步、異步交流工具的使用,讓學生的學習可以無處不在,使得課上的正式學習與課外的非正式學習統一、連續。
(三)推動學生養成移動學習的習慣。在網絡時代,微課能更好的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選擇性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特別是高職院校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微課具有“直接”的培養效果。隨著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泛在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教師和學校有義務進行引導和推動,讓學生養成主動進行移動學習的習慣。
(四)建設系統性微課資源體系。碎片化、片段化的微課需要系統性的歸類和劃分,需要多種類型的資源以一定的結構進行組合并形成有意義的關聯:這種關聯不是線性的,而是發散性的網狀結構;不是靜止不變,而是在動態前進的。高職院校的一門微課設計雛形出來之后,需要經過教師同行、學生和企業界人士進行評判、實踐,并在交流和實驗中不斷對微課程進行完善,特別要關注的是這門微課在與其它點狀的微課資源建立網絡,并隨著教學需求與環境發展不斷發展與充實這個網絡結構,這樣的學習資源以及課堂教學才會充滿生機。同時,學習資源動態生成的實現需通過師生教學的評價與反饋體現。教學反饋包括學生的學習分析與教師的教學反思。微課程學習平臺能夠記錄學生的學習足跡,供學生了解自身學習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也可以供教師進行學習分析,以便在正式課堂上能夠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因此,評價與反饋也可以對微課程的前端分析與設計提供改進意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舉辦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的通知.2012.
[2]馬秀芳.高校微課的設計與應用[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
[3]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2013(4).
[4]胡鐵生等,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N].遠程教育雜志,2013(4).
[5]王覓等,微視頻課程:演變、定位與應用領域[J].中國電化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