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對于教學實踐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我國近年來聲樂專業教學現狀而言,傳統的聲樂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當前藝術市場需求,迫切的需要創新和改革。在未來的藝術市場,更加渴求的是具備實踐性、應用性等綜合性表演人才,所以轉變聲樂教學觀念,加強聲樂專業學生演唱能力多元化培養的教學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就此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明晰當前我國聲樂專業教學現狀以及學生素質水平情況,就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強化聲樂專業學生演唱能力多元化培養,推動教學事業的改革和創新。
【關鍵詞】聲樂專業;演唱能力;多元化培養;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藝術氛圍愈加濃厚,近年來,國內聲樂賽事節目不斷涌現,引發了一系列對藝術人才培養的爭議,形成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會大眾對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有助于民族聲樂的健康持續發展。就當前我國聲樂事業發展現狀而言,缺少良好的藝術氛圍,并隨著藝術市場要求的提升,傳統聲樂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當前聲樂人才演唱能力多元化發展需求,迫切的需要改革和創新[1]。所以,我國聲樂事業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在教學中必須明晰聲樂藝術的多樣性特點,從而實現聲樂藝術的創新發展。
一、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現狀
就當前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現狀而言,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著聲樂藝術人才的培養成效,迫切的需要改革和創新。
(一)教學培養目標不明確
當前聲樂教學培養目標不明確,我國多數高校在聲樂教學中,仍然采用音樂學院的培養模式進行,過于重視演唱技巧,而忽視了演唱中情感的融入和音樂的審美性。在聲樂教學中,文化意識薄弱,直接影響到學生課堂學習成效,不利于聲樂專業學生演唱的綜合素質培養目標,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高校聲樂教學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課程設置不科學
課程設置是教學改革中重要的形式之一,就當前我國聲樂課程教學現狀而言,課程內容設置較為單一,開設了聲樂技能課、樂理、鋼琴以及和聲等課程訓練,但是唯獨缺少了聲樂實踐的課程訓練[2]。究其根本,是由于我國聲樂理論尚未能充分融入到高校聲樂教學中,缺乏合理的聲樂理論知識的灌輸,致使聲樂課堂教學變成了單一的模仿課程。這種教學方法盡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但是過于落后,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相一致,過于盲目的模仿演唱,是缺乏創新的。
(三)教學內容不符合實際
當前我國聲樂教學中,眾多高校聲樂教學存在著嚴重的盲目教學的現象,過于注重模仿,沿用專業音樂學院聲樂教學模式,甚至存在著聲樂教師在教學中盲目制定教學目標,忽視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為學生布置大量國外音樂視聽,以至于學生采用更加生硬的方法去演唱和訓練。這樣的演唱學習缺乏情感的融入,難以從根本上借助音樂表達內心,更加談不上演唱技巧的展現。
二、教學改革的實施條件
我國當前聲樂教學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學生演唱能力的多元化發展,所以,首要任務是轉變教學觀念,在傳統教學觀念基礎上,創新配套的教學模式,并從教學內容以及課程設置方面進行多元化的教學改革。
(一)多元化的教學觀念
轉變傳統聲樂教學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聲樂學習的思維觀念,首先應轉變當前民族唱法和美聲等唱法分開學習的教學體制,成立相應的符合“中國元素”的概念,主要目的是將唱法進行整合,不再單獨的進行劃分,從而形成一個符合中華民族特色和審美情趣的演唱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集文化性、市場性以及民族性于一身,能夠較好的滿足市場需求和藝術的未來發展目標[3]。更為重要的是,這幾種唱法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借鑒和交融,有助于創新教學理念,更好的應用在實際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多元化演唱能力培養,具有深遠的意義。此外,還應該加深傳統聲樂藝術的學習,包括戲曲、說唱以及民謠等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將其應用到日常聲樂教學實踐中,有助于對中國聲樂演唱藝術的把握。
(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多元化的教學觀念,相應的教學模式也需要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多元化演唱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多層次、多形式的演唱技巧,從而滿足學生對聲樂演唱的不同學習需求。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唱法上的壁壘,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各種聲樂唱法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同時能夠教學內容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實現聲樂教學的最終目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多元化聲樂教學時,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能力,制定教學方法,按部就班,實現既定教學目標[4]。通過重唱、合唱以及表演唱等聲樂表現方法,實現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加強聲音的協調能力,對于學生聲樂演唱能力多元化有著較為積極的作用。
(三)多元化的教學內容
在課堂教學內容上,從聲樂個別課以及輔助課程內容著手,按部就班的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階段的教學安排,實現聲樂教學目的。聲樂個別課教學內容主要是以訓練發音為主,科學合理的發聲方式能夠貫穿于教學始末,曲目的安排應該以抒情、詠嘆為主,主要目的是用來規范學生的聲音,豐富內涵和品味,為后續演唱能力多元化培養奠定基礎[5]。此外,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學院,還應該結合當地的人文特色以及民俗特點,有針對性的加入特色教學內容,從而實現音樂文化的跨境交流,為聲樂多元化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三、演唱能力多元化要點
(一)演唱特色和技術的多元化發展
就聲樂發展的特性而言,多元化的藝術風格是我國聲樂事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多元化的演唱風格同樣是聲樂教學的主線,而要實現演唱能力的多元化發展,首先需要具備多元化的演唱風格和演唱能力,才能更加靈活的運用聲音來呈現更為多元化的演唱能力。就之前中央電視臺蔡明舉辦的音樂會,在音樂會上蔡明一人分別呈現了民族、通俗、美聲以及歐美等流行歌曲,為全國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令業界人士為之一振。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具備豐富的聲樂教學理念和作品累積,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開展演唱能力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二)舞臺表演能力形式的多元化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于藝術鑒賞的品味和需求度越來越高,轉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聲樂藝術是一種視聽結合的藝術形式,單一形式的演唱已經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視聽需求[6]。諸如在當年中央電視臺主辦的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推出的歌劇表演上,需要選手即興表演,不僅考驗了選手的專業素質,同時對于舞臺表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可以通過加強學生舞臺表演能力的訓練,借助戲曲的身段表演或者話劇小品排練等,使學生能夠不斷積累舞臺表演的經驗,從而能夠勝任任何表演形式的演唱。
(三)表演形式的多元化發展
對于學生表演形式多元化的發展,可以通過說唱、表演唱、對唱以及多聲部合唱等表演形式,更好的訓練學生的協同合作能力,對于聲樂表演形式能力更熟練的掌握,并且靈活運用到實際表演中。演唱形式的多元化,對于培養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綜合性人才有著較為積極的作用。
四、結論
綜上所述,聲樂學生演唱能力多元化的培養,有助于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容上進一步的創新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演唱風格、演唱技術以及舞臺表演能力的多元化。但是我國聲樂教學多元化改革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未來的實踐道路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實踐教學中不斷進行完善和改進,為我國聲樂事業健康持續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周涵.淺析聲樂專業學生演唱能力多元化培養[J].黃河之聲,2015(09):55.
[2]趙娜.關于高師音樂課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探究[J].藝術研究,2011(03):100-101.
[3]王景.音樂教育專業學生聲樂藝術審美能力培養的探究與實踐——以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黃河之聲,2014(04):13-14.
[4]韋巧慧.高師聲樂學生演唱能力“多元化”培養的幾點思考[J].歌海,2014(04):113-114.
[5]李丹.聲樂專業女大學生演唱臨場前應激狀態分析[J].音樂創作,2014(10):193-194.
[6]曾曉紅.多元化:高師聲樂教學改革探索[J].池州學院學報,2012(01):134-136.
作者簡介:楊慶斌,男,遼寧開原人,吉林師范大學,本科,聲樂演唱與表演、流行音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