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立寬
【摘要】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開始,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需要有意識的進行培養。觀察貫穿于科學探究活動的始終。比如問題的提出、證據的收集、實驗過程的關注等都不同程度的需要學生進行符合科學要求的觀察,觀察活動應該是首要的也是始終的。可以這么說,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宏偉目標的實現,起始于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觀察 ?科學探究 ?興趣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45-01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觀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識理解和技藝掌握之母。”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于好奇,發現始于觀察。觀察對于學生了解并掌握客觀事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良好的觀察能力是他們學習和掌握各門科學知識必不可少的心理條件,是他們智力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在科學課上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去觀察、去發現,逐步養成認真觀察的意識和習慣,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那么,在科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一、激發濃厚的觀察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培養觀察能力的自覺動力。科學課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創設一個直觀觀、生動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否則就達不到所要觀察的目的。我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圖示法
利用書中的插圖和掛圖,以及教師的簡筆畫幫助學生觀察,培養觀察能力,如教學《各種各樣的葉》一課時,我根據學生的描述,畫出不同形狀的葉,讓學生觀察了解葉的形狀特征。
(二)實驗操作法
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就利用他們愛動手的特點,就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邊操作,邊觀察。如《食鹽在水中溶解了》一課,讓學生做把食鹽和沙放入水中的實驗,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了解了溶解和不溶解的概念,學生的學習興趣特高。
(三)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激發觀察興趣
在教學《植物的一生》、《蠶的一生》時,我運用課件、錄象等電教手段,進行直觀教學,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使學生仔細觀察到鳳仙花從種子到果實;蠶從卵到成蟲的不同變化,使學生觀察到了學生課堂上不能連續觀察到的內容,學習效果很好,達到了連續觀察的目的。進一步培養了觀察能力。
二、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學生觀察事物的一些方法,讓學生學會有目的、自主全面、客觀觀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我主要教給學生幾種常用的觀察方法:
(一)順序觀察法。就是讓學生有順序的進行觀察,從整體到部分、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觀察方法。如《觀察身體》一課,重點指導學生認識我們身體的外部形態教學時一點點引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由上到下有順序的觀察。可分為幾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征,逐漸使學生形成有順序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二)比較觀察法。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有許多課都運用了比較的觀察方法。如《一杯水的觀察》時,為了讓學生弄清水是一種什么樣的物體及水的基本性質,我讓學生親自嘗試通過眼看、鼻聞、舌嘗等了解水的形態及顏色。用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讓學生得出結論:水是沒有顏色透明的,沒有氣味,沒有味道。再用一杯白酒進行比較,明確水是沒有氣味的。最后學生通過認真觀察、比較得出結論,一杯牛奶或(植物油)來觀察,得出水的特征和性質。再和沙進行比較觀察,得出水是一種液體的概念,觀察比較是科學課中一種常用的觀察方法。
(三)實踐操作觀察法。就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邊操作邊觀察,在自己的親身活動中感知觀察現象。如教學《氣溫的變化》一課,可先讓學生事先連續幾天對天氣的變化進行觀察、測出不同環境的氣溫,并做好記錄。教學時先讓學生匯報觀察結果,針對學生觀察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糾正講解,引導學生悟出怎樣觀察天氣的變化,以及氣溫的變化,做好觀察記錄,課外活動時讓學生再觀察一周的天氣變化,學生就能達到觀察的要求了。
三、觀察成果的交流和鞏固
培養對觀察對象進行描述的能力。觀察成果的描述和展示,方式多種多樣。可用語言表達、觀察日記、圖畫、表格等方法。選用多樣的記錄方式可促進學生觀察的積極性。但要注意,無論哪種方法,都要做到相對客觀、準確。另外,有一些觀察任務的完成需要學生長期的堅持、堅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教師及時地反饋學生的觀察成果并進行鼓勵,堅定學生觀察的信心,培養他們觀察的意志。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學生觀察能力高低對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在觀察活動中積極倡導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深入指導、啟發、點播和幫助學生,讓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觀察,逐步養成科學觀察的習慣和良好的科學態度,學會總結和應用觀察結論,達到增強學生觀察科學奧秘的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的觀察效益,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目的,最終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