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
摘 要:基礎護理學傳統教學主要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及評價方式單一,與醫院實際工作情況存在很大的差異。使得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后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不能很快地進入護士角色。因此,基礎護理教研室全體教師從2013年3月起著手進行《基礎護理學》課程改革,經過2年多的研究,已經順利達到預期目標,完成了預定的研究任務,取得明顯成效。現將該課題研究工作總結如下。
關鍵詞:基礎護理學 課程改革 結題報告 課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2(a)-0215-04
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基礎護理教研室承擔了“《基礎護理學》課程改革”課題任務,在系主任的指導下,在部分老師及學生大力支持下,認真完成的資料收集及分析,擬定《基礎護理學》課程標準、電子教案、習題庫、撰寫研究論文等一系列工作,初步取得了研究成果。現將該課題的研究工作簡要總結。
1 該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高職教育的特色是以“實用”為中心,既要求學習理論知識,更注重動手實踐能力,而最終目的是培養“實用型”人才[1]。隨著醫學、護理模式的改變,護理教學也在不斷地改革探索,使教學適應臨床發展的需要。根據調查和大量文獻報道:(1)高職護生在校學習理論知識后到臨床實習,不斷反映老師教的與臨床做的不一樣。(2)臨床帶教老師則反映,學生的工作適應能力,護理操作實際動手能力較差,整體護理工作能力欠缺,主要表現在對病人的評估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健康宣教能力以及實際工作中的應對能力等方面,學與用的差距太大。
傳統教學存在以下缺點:
(1)教學方法單一。傳統教學采用填鴨式,滿堂灌教學,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2)傳統教學采用理論和實踐分離的教學模式,不能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3)傳統教學課程編排不能圍繞著一個學習任務作為目標,未按照醫院實際護理工作流程設計,課程內容彼此聯系不緊密,使得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后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不能很快地進入護士角色。(4)傳統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鍛煉,因此,進入醫院后,臨床老師一致反映學生責任心缺乏,工作適應能力差。(5)傳統教學評價方式單一,不能充分了解學生的素質水平。臨床老師認為學生對病人的評估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健康宣教能力以及實際工作中的應對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問題。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認識,確定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基礎護理學課程改革”探索徹底改變傳統的學科系統化課程和傳授式教學,構建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專業技能、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新型課程模式,實現教學內容的職業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學以致用,使得護生能夠更好地適應臨床護理的需要,最大程度的接近臨床,消除學生進入臨床后的茫然。
2 課程研究的內涵與目標
2.1 《基礎護理學》課程的內涵
基于工作過程的《基礎護理學》課程是以培養就業能力為導向,以基于工作過程和任務引領、行動導向為指導,以護理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為依據,按照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護理過程為主線,以工作任務為核心,模擬完成醫院護士實際工作的職業情境,將職業能力培養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工作過程知識;基本技能、專項技能、綜合技能進行有機結合的任務引領型課程。
(1)教學目的。
使學生護理操作技能熟練,具備組織完成護士各班工作任務的能力,真正做到適應快、技能熟、職業素養高,為后續的頂崗實習打下扎實的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基礎,并最大限度地增強學生對就業崗位的適應度。
(2)教學內容。
面向醫藥衛生領域,一是針對護理專業崗位群的、專項的、綜合的、完整的、工作的技能訓練(專業能力);二是按照工作過程——評估、計劃、實施、評價的完整行動過程訓練(方法能力);三是按照團隊建設過程,讓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訓練(社會能力)。
(3)教學要求。
以工作任務引領的方式,按照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護理過程為主線,學生完成一個個連貫的、實際操作的階段性任務,最終學生完成醫院護士實際的工作過程。
(4)教學方法。
通過老師設置情境和要求,采用行動導向型參與式教學方式,模擬式教學、體驗式 教學、情境式教學,以學生自主訓練為主,創造性地去完成工作任務。
(5)教學手段。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基礎護理操作視頻影像、多媒體和教學網絡平臺輔助等。
2.2 課程的研究目標與指導思想
《基礎護理學》課程研究目標是:課程實施方案具有開放性好、動態發展、實施過程規范性好、模擬職業性強、實用性好、現代化手段突出、高職特色鮮明。
《基礎護理學》課程研究的指導思想是:課程研究使學生熟悉護士主要工作任務和工作流程以及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即建立任務引領、行動導向、注重工作過程、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系統化的課程方案。
3 課程研究的內容
《基礎護理學》課程研究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描述典型工作任務、制定課程學習目標、選取與組織課程內容、確定教學方式與方法、規范教學組織與實施。
3.1 典型工作任務的描述
典型工作任務的描述要完整,即是一項完整的工作行動,要反映工作的內容和形式以及該任務在整個工作中的意義和作用。
3.2 課程學習目標的制定
學習目標的確定應該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總體目標一致,要依據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工作的特點和要求。為了將學習目標分解落實,還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選擇,制訂教學中不同階段、不同任務的分目標。
3.3 課程內容的選取與組織
依據學習目標的要求,以典型職業活動的工作情境為導向,選擇若干個有代表性的、完整的工作任務作為課程的學習內容。
3.4 教學方式與方法的確定
教學方法的確定要根據《基礎護理學》課程的特點,采用任務引領、行動導向式教學方式,具體來講,要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醫院實際工作的一致性,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將課堂設在課堂和實訓基地,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要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模擬操作、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觀看操作視頻、講授答疑等教學方法。并將現代技術手段應用其中,如: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
3.5 教學組織與實施的規范
教學組織形式要依據課程內容的安排,選擇行動導向原則組織教學模式為主,其他模式為輔,綜合運用。要通過師生共同確定工作任務來引導教學組織過程,學生通過主動和全面的學習,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一。為此,應該編制課程標準和詳細的課程教學實施方案,對實施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編制實施的條件、要求、方法、考核指標及考核方式等,以規范和指導課程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行為過程,保證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成效。學生學業評價要以過程為主,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
4 課程研究的步驟
該課程依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確定研究流程,具體有6個階段。
基于工作過程的《基礎護理學》課程開發步驟。
(1)課程調研階段。
目標:
①歸納醫院護士實際工作流程。②找出課程涉及的主要工作崗位。③分析確定對應的主要工作任務及各個任務間的銜接關系。
內容:
1)調研并分析臨床護士的實際工作流程、班次和崗位設置情況。 2)調查并分析該課程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及對應的工作任務內容。
方法:
問卷調查、專家訪談,召開研討會、小組工作等。參與人員為課程組教師和行業專家(護理部主任,護士長等)。
(2)工作任務和職業崗位能力分析階段。
目標:
①分析確定主要崗位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②分析確定對應的職業技能、專業知識及素質要求。③確定課程教學目標。
內容:
①調查主要工作任務內容并分析其工作過程。②調查并分析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職業能力、知識結構和素質要求。③描述《基礎護理學》典型工作任務。
方法:
召開畢業生返校交流會、課程研討會,收集醫院對護理畢業生的需求信息,同時專業教師深入醫院調研或頂崗實踐,與醫院專家一起對護理專業的主要崗位群進行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
(3)課程內容選取與組織階段。
目標:
①確定課程的知識總量。②構建學習情境并進行橫向與縱向組合。③建立知識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課程內容體系。④制定課程標準,進行輔助資源建設。
內容:
①追蹤調查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情況。②研討以主要工作任務為載體構建學習情境及排序問題。③研討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時要求、課程師資標準,以及教學輔助資源建設等內容。
方法:
召開研討會,通過對主要工作任務進行教學分析、設計,產生學習情境,按照病人入院護士工作流程和職業能力的深度和廣度建立課程內容體系。研討課程內容、師資標準。參與人員為課程組教師、行業專家。
(4)課程教學設計階段。
目標:
①確定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②確定課程教學實施條件。③完成工作任務設計。④確定課程教學評價方案。
內容:
①設計教學方法以及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②研討教學實施的師資組成與分工、教學軟硬件設施及配備。③設計職業能力訓練任務(工作任務)。④研討教學評價標準與評分及評價實施辦法
方法:
課程組教師下醫院,與醫院工作者一起收集和整理職業能力訓練素材;研討課程評價標準和辦法。最終形成詳細的課程教學實施方案。
(5)課程教學組織與實施階段。
目標:
①完成課程教學實施方案。②完成課程學習任務,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內容:
①設計教學進度表。②設計任務情境和學習環境。③組織課程具體實施。
方法:
①由課程組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按照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護理過程為主線,細化課程實施方案。②由課程組準備和營造任務情境和學習環境,組織學生完成工作任務。
(6)教學過程分析階段。
目標:
①總結課程研究的成效和不足。②完善課程實施方案。
內容:
①評價學習情境、教學單元的合理性、排序和組合的有效性,進行修訂完善。②評價工作任務設計的質量,進行修改完善。③評價課程教學實施方案的實施效果,進行修訂完善。
方法:
①由教師團隊和系辦人員通過對在校生進行問卷、訪談,對畢業生所在工作單位相關人員和畢業生進行問卷、訪談,了解課程實際實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問題。②按照基礎護理學研究的步驟進行修訂完善。主要包括:護士職業崗位調研表、護士過程及典型工作任務和能力要求表;教學指導文件主要包括:課程標準、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實施方案、學業評價方案等。
5 課程改革特色與創新
《基礎護理學》課程研究建設過程中,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改革與創新。
(1)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目標。該課程在課程改革中也提出了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職業崗位(群)能力分析為依據、以職業資格或行業標準為參照設置課程,確定課程目標。
例如:該課程設計了5個階段任務,22項階段子任務。學生按照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護理過程為主線,即入院護理、生活護理、專項護理、用藥護理、出院護理。將專業技能、方法能力、社會能力融入訓練任務中,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一體化,系統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2)學以致用的課程內容。遵循工作過程的課程理念,通過精心的設計與安排,使教學內容跳出學科體系的藩籬,適應職業工作需要。
例如:該課程內容選取是建立在職業崗位分析和畢業生從事的工作崗位基礎上進行的,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醫藥衛生崗位有:臨床護理,社區護理,老年福利院護理。因此,該課程以主要工作任務為依據選取課程內容,構建學習情境,根據護士實際工作流程序化課程內容。
(3)仿真模擬的教學設計。建立模塊式學習情境,融“教、學、做”為一體,在“仿真臨床環境”中,開展情景化教學。每個模塊依據實際工作任務與內容,設計典型的學習任務,課程教學設計轉變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完成工作任務為課程目標,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構建相關理論知識,以患者入院為例:
原有的教學內容中患者入院過程,要求學生熟練患者入院工作流程,基本流程就包括了5句話,學生學完以后僅僅只是記住了入院過程,但對每個過程中護士的職責,工作任務,要求都不清楚。教學情景設計以學會辦理入院手續為目標,設計了5個項目。
項目一:鋪床技術,要求學生明確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如何認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學會為不同患者準備床單位。
項目二:運送技術,要求學生學會使用輪椅、平車、擔架運送患者,保證患者安全。
項目三:臥位與安全,要求學生能為不同的患者安置不同的臥位,保證患者舒適,利于疾病恢復。
項目四:生命體征的觀察與護理,要求學生學會觀察異常生命體征,學會護理異常生命體征的患者,學會為患者測量生命體征。
項目五:醫療文件的書寫,要求學生規范完成醫療文件書寫,特別是體溫單的繪制。
(4)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該課程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醫院實際工作的一致性,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將課堂設在教師和實訓基地,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應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模擬操作、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觀看操作視頻等。并將現代技術手段應用其中,如: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
(5)以學生為主體的實施課程。因此,在課程的實施中,特別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來組織進行,教師要轉變給學生灌輸知識的角色,應根據課程內容采用有利于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6)評價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的課程考核方案。該課程構建了新的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學習過程考核,即考核平時學習態度,又考核職業素養,即考核個人能力。考核內容分為學生學習工作態度、職業素養養成、職業能力水平、專業知識掌握程度4個方面。
這是本課程的學業評價項目及分數分配說明:學生最終成績包括3個部分:①理論考核(60%):即期末卷面成績,試卷與對照組相同。②平時表現(10%):包括課堂發言,小組討論的組織,情境的設計,角色扮演表現等,由教師和學習組長共同打分,取平均分為此項目最后成績,期末記入學生成績單。③實踐考核:其中個人考核(20%):隨機抽取3個實踐項目,小組考核(10%):即隨機抽取某一小組成員進行考核,分數代表所有小組成員的分數。
6 課程研究成果
(1)提高了學生全面認識和把握護士工作流程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該課程在學習開始,就讓學生了解護士真實工作流程、在模擬情境中進行學習。據同學們反映,這樣的課程學習使他們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提高了他們全面認識和把握護士工作流程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滿懷憧憬。
(2)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上有了根本的轉變《基礎護理學》課程突出了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實際操作為主,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老師在學習中主要是起到組織、引導、指導學生“做”,讓學生在“做”中提高職業能力、認知和積累知識。改變了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記”“老師教,學生做”的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組織能力[2]。
(3)培養了學生的團隊與協作精神。在討論、技能練習、考核時都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的表現代表整個小組的水平,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互幫互助,共同提高,從而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及協作能力。
(4)拉近了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的距離?!痘A護理學》課程組成員多次深入醫院進行調研,對醫院的實際工作過程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歸納了護士工作流程、主要工作任務及能力要求。以職業活動為訓練素材。使教學內容貼近職業崗位實際,學生對課程學習產生了興趣和動力。
7 課程開發建設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在基于工作過程的基礎護理學課程的建設過程中,也發現的問題與不足。
(1)班級人數偏多:每班人數都為50人,所以,在小組討論、模擬演練時,有時課堂局面不好掌控,課堂略顯混亂。另外,由于小組多,小組發言時間占用也較多,影響課程進度。(2)費力耗時。該次課改是在原課時144學時不變的前提下進行,在現有實驗室條件下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基礎護理學教學,花在教學準備和課堂的精力和時間大大多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在學生情境演練和操作技能考核時,均感受到學時的限制。(3)形成性評價標準不一,人為因素較大。形成性評價考核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水平[3]。但在進行形成性評價中,也存在評價標準不一,方法不成熟,人為因素過大等情況。
該課題進行了2年,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有許多實際問題亟待解決。教學改革的路是艱辛的,但沒有改革就不會有進步。今后將繼續進行課題研究,進一步完善,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馮曉崢.高職院校特色發展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35):68-70.
[2] 畫妍,徐莎莎,劉喜文,等.臨床護理人員對《基礎護理學》浸入式臨床見習的效果評價[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13):61-63,73.
[3] 劉文娜,劉姝.婦產科護理考核模式的研究與實施[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