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成 李巖 樊永德
摘 要:該文結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闡述了構建和完善理工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的現實意義,通過轉變理工類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培養畢業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建立和完善畢業生就業創業基地;加強就業困難幫扶及建立未就業統計機制等措施和途徑,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帶動青年就業創業,在“新常態”下,積極構建科學有效的理工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
關鍵詞:“十三五”規劃 理工類高校 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 建設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2(a)-0257-02
“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帶動青年就業創業”。在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提出新要求和挑戰的同時,也為新時期不斷地加強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和發展前景。
1 構建理工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意義
1.1 解決民生問題、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2015年,遼寧省共有大學畢業生28.4萬,其中,理工類畢業生約為13萬,占全省畢業生總人數的45%,理工類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畢業生就業競爭激烈,社會關注度空前。做好理工類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著力解決畢業生就業困難等問題,就是解決社會熱點問題、民生問題;鼓勵和支持畢業生創業,擴大就業容量,更是有利于社會穩定與和諧。
1.2 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就業難是制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不可忽視的問題。高校人才培養必須跟上市場需求的變化,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產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才滯銷”的就業難題。搞好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能夠引導高校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合理設置學科專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發揮文化引領作用。走特色化辦學的道路,構建特色化就業服務體系,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高等教育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1]。
1.3 廣大青年學子成長成才的需要
高校畢業生是我國新生的高質量的勞動力資源,700多萬大學畢業生是否都能夠順利就業,找到理想中的工作崗位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期望值不合理,就業地域、行業、崗位等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加之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國內外實體經濟受到沖擊,首當其沖就是理工類高校畢業生。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能夠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政策、就業技巧、就業信息,使高校畢業生能夠順利的就業創業,實現自己的人才夢[1]。
2 理工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途徑
2.1 轉變就業創業觀念,開展就業創業指導
理工類高校建立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必須從入學開始,著重進行職業、就業、創業、創新觀念教育,并貫穿整個大學教育始終[2]。開展就業和創業教育,邀請優秀校友、成功人士等現身說法,幫助大學生確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鼓勵自主創業,讓大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念,把大學生的就業焦點從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擴大到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就業地區由經濟發達地區轉向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2]。
大學生創業是一項開拓性的事業,需要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幫助。父母應當敢于放手讓他們去實踐、去探索,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要關心支持他們。新聞媒體要提供輿論導向,通過典型案例向社會廣泛宣傳,給予大學生輿論上的支持。在大學生創業者遇到挫折時,要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他們,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3]。
2.2 注重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
在高等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樹立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業熱情;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總之,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事業,需要整合全社會的資源來支持和配合[3]。
理工類高校開設創業教育課程,主要針對創業基礎、實務知識和創業選擇進行培訓與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創業。積極開展創業競賽,組織學生進行創業實踐活動,鍛煉學生創業實踐能力。針對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與跟蹤指導。高校應積極探索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新模式,解決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相關難題,提高自主創業的成功率。
2.3 建立和完善就業創業基地,提高畢業生動手實踐能力
建設理工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要整合高校內外部資源,開展產學研合作,依托“卓越工程師計劃”等,采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不斷地建立就業創業基地。如,與校友等創辦的企業合作共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既解決了初創企業發展的人員需求,又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通過設立企業獎學金,開展深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合作,樹立行業就業導向,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使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達到有效對接。通過學校推薦和學生自薦,讓學生到企業中完成實訓課程,實現了“到崗位上去實習,在實習中得到崗位”。參加實習實訓的理工類大學生熟悉掌握了企業的工作,畢業后還可留在企業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解決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2.4 加強對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及建立未就業畢業生統計機制
理工類高校應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和女大學生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解決好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就業工作中的一個重點。高校應加強女生群體的抗挫折教育,提升她們的就業信心。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竭盡所能地幫助這些就業困難群體實現順利就業。高校應制定“一對一”幫扶機制,建立就業困難群體畢業生數據庫,在摸清底數基礎上,制訂就業幫扶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崗位推薦、技能培訓等,將畢業生求職等各類補貼發放到畢業生手中,幫助他們在離校前落實就業崗位。
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逐步建立未就業畢業生統計機制,重點統計有就業意愿尚未就業畢業生、暫不就業畢業生等情況,學校及時了解每一位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和意愿,認真核實匯總就業數據,實時更新就業監測系統相關信息,有針對性地加大對有就業意愿尚未就業畢業生的服務力度,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就業創業。
3 結語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工作者,需要按照“十三五”規劃要求,采用新技術、新媒體、新資源,結合理工類畢業生的特點和需求,構建好“新常態”下理工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體系,進而改善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圓夢創業,鑄夢未來。
參考文獻
[1] 唐國華,劉鑄,劉萬芳.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2.
[2] 王倩倩. 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5(4):9-11.
[3] 鄒積英,楊樹成. 關于提升工科類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