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云
【摘 ?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探究的問題,本文擬就教學中的提問藝術和主導藝術談談自己的看法,以供語文同行參考,共同提高語文教學藝術。
【關鍵詞】小學語文 ?提問藝術 ?主導作用 ?問題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54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一直是重點和難點,如何搞好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呢?
一、提高提問的藝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的提問顯得很隨意,有時候提問很難,有時候提問又太過于簡單,這些都沒有起到引導學生積極學習語文的目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也是一門值得探究的藝術。那么,如何提問才能夠促進學生學好語文呢?
(一)在有矛盾的地方提問,矛盾是思維的“催化劑”
根據課文的矛盾點設計問題,形成一種認知沖突,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課文的矛盾點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閱讀材料本身的“矛盾”。有的課文的語言文字表達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實際上這卻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的一個句子:“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焦急”是著急,“耐心”是不著急,“焦急而又耐心”豈不是自相矛盾了嗎?教師設計這個問題,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老奶奶崇敬總理的情感。
另一類是閱讀材料與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的“矛盾”。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寫小女孩抽出一根火柴:“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多么溫暖、多么光亮的火焰啊……”學生會困惑不解:一根小小的火柴發出的光和熱,真有那么溫暖、那么光亮嗎?小女孩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教師由此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明好處,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二)在課文精彩的地方提問
不少課文,尤其是文學性較強的課文,作者在描景狀物、記人寫事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生花妙筆,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和欣賞價值。教師根據課文描寫的這些精彩之處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精讀細析,仔細品味,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如《月光曲》一文第九自然段是課文描寫最為精彩的地方,它是景、樂、情三者交融的統一體。《月光曲》的內容、意境和情感是借皮鞋匠的聯想、通過景色描寫表達出來的。
作者是以景色的變化(月升海面——月穿微云——月照浪涌)來表現音樂的變化(徐緩清幽——加快節奏——高昂激越),并將貝多芬和兄妹倆的情感寄予景與樂的交融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的表達特點,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這一段的景色描寫與貝多芬彈的第二首曲子之間究竟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三)在課文的發散處提問
在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蘊含著豐富的發散點,根據發散點設計問題,既可以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強化對學生讀寫能力的訓練,又可以加強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深刻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將相和》一文中心的引申義是:告訴學生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因此,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是幾千年之前寫的,現在我們來學習它,有何積極的、現實的意義?又如《小馬過河》一文的概念義就是相對論。課文的創新教育,就在于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掌握相對論。為此,我們可以這樣設問:同樣是一條河,為什么老牛說水很淺,松鼠卻說水很深?學生回答:因為老牛形體高大,所以說水很淺;因為松鼠形體矮小,所以說水很深。同樣是一堂課,你在什么情況下覺得它時間很短,又在什么情況下覺得它時間很長呢?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促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
二、提高“主導”的作用
新課標明確提出現在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既要我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要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如何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呢?下面舉例談談這個問題。比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開課時,教師請同學們讀課題后,找一找課題中哪一個是重點詞?同學們都找了“富饒”這個詞,在同學們讀全文之前,教師又請大家帶著“富饒”這個詞讀課文,看看有什么收獲?這時,教師引設式的利“導”,給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了方向,學生讀完后,收獲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饒”一詞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現西沙群島“富饒”的詞、句;還有的能體會出這篇課文是圍繞西沙群島物產豐富來寫的,所以題目是《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的“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方向明確,使學生的思維直奔主題,課堂效率高。
當學生的思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時,當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一個狹窄的胡同中時,教師可以“還有不同的理解嗎?”“誰的意見和她不同?”“還可以怎么想?”“從XX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語來引導、激發學生拓寬思路、多角度想問題。如在《翠鳥》的教學中,學生體會“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由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一句時,開始,學生都只體會到翠鳥飛得快這一點,就別無他解了,教師此時引導學生“再讀讀此句,還有不同的體會嗎?”一句及簡單的“導”,使學生的思路大大拓開,紛紛體會到“翠鳥鳴叫的聲音很好聽”、“翠鳥的動作不僅快,而且很輕”、“翠鳥唱歌一定很好聽”、“翠鳥動作輕是怕把小魚嚇跑了”“翠鳥飛的速度十分快,我們眨眼得要一秒鐘,眼還沒眨完,它就飛到葦稈上了,還不到一秒鐘”。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中逐漸開闊起來。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思維不斷趨向成熟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體驗情感與價值觀,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趨向成熟,而教師則是將學生的思維由表象思維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體會語言文字的美,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解幾個詞的意思,一句話的意思上。
當學生的思維停留在這種表象思維上時,教師應利用解惑式的疏“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以使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成熟。《翠鳥》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將此句的寫作用意和盤托出,而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寫翠鳥捉魚的動作時,為何要將葦稈和水波也寫進來?”使學生的思維由單純的理解文字內容向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情感上深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我們能夠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提問的藝術,不斷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