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佳
【摘 要】學生創新意識的樹立有賴于教育模式和教師的教學技巧,語文課堂教學創新取決于如何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真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創新教育模式建設作簡要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小學
我國的傳統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忽視了發展學生的創造力。這種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壓抑了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無論對學生個人還是對國家來說,都有很大的危害。新世紀需要的是創新型的人才,而創新的人才需要創新的教育。面對新世紀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面對知識經濟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就顯得格外重要。小學語文課堂創新教學模式的建設,主要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促使人們做某件事的第一驅動力,如果沒有興趣的支持,人們就很容易會對自己目前所作的事情感到疲憊和厭倦。產生興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情感和需要。首先,人們主觀上對某個事物產生喜愛的情感,便會促使他想要得到這個東西或者做到這件事,例如人們喜歡繪畫,那么他很可能就會去學習美術,并且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事會與自己的內心會產生一種共鳴,這就是所說的興奮;所謂的“需要”,就是指物質上對于食物等必需品的需要以及精神上的需求。我們通常所說的對于美術、音樂以及文學等等的熱愛,指的就是這種精神上的需求。如同蘇霍姆利斯基所說的,“興趣的首要源泉和燃起的頭一顆火星,包括在教師對課堂的講解的材料和對被分析事物所采取的處理方法中”。由此可知,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首先從教師的教學方法入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認真對待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的求知欲。學習不應該成為孩子的負擔,而是帶有鮮艷色彩的游戲,增強孩子們對學習的信心,并產生對語文的興趣。教師再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啟發為主,教導為輔的原則,設置靈活生動的問題,刺激學生的思考興趣和學習情緒。在課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好的詞語和描寫,讓學生們有自己收獲知識的感覺,從中獲得成就感。學習過程中注重溝通交流,鼓勵學生敢于大膽的各抒己見。在交流中會產生很多新想法,也會促進學生積極發現的興趣,帶動課堂氣氛。
學習興趣是基礎,重要的還是要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發表見解,并說明思維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能明白學生的思路,學生自己也能逐漸學會思考,理清自己的思路,鍛煉思考、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營造和諧愉快的學習環境
愉快的學習環境可以幫助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智力水平,充分展示孩子們的心理特征。活躍輕松的學習氣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靈感,促使他們全神貫注的投入到所學的內容中去。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學習氣氛的營造,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改變課堂的教學模式。例如,可以不定期的召開一些辯論比賽,小組于小組進行對抗,或者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也可以,并設立一些小獎品,像是小紅花或者筆記本等,主要是為了增添學生的參賽熱情。比賽的內容其實可以有很多種類的比賽可以帶動學生學習熱情,同時又考察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兩全其美。
三、化難為易,因材施教
學生依據自身能力的不同,對新知識的接受情況也會不一樣。一個好的教師懂得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并且傳授知識并不只有一種方法,教師可以旁征博引,融會貫通各類知識,時刻將培養學生能力作為主要教學目標。例如接觸語文語法之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閱讀一些適合的名著,通過品讀有特點的優美的句子讓學生學會句式、語法。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創新源自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探索存在于實踐當中。語文課堂的不同與理科的地方是靈活程度較高,包容各種不同的想法,因此,注重鼓勵孩子實踐,在實踐從探索,會得到不同的收獲和體驗,并最終成為自身品質的組成部分。
鼓勵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習是一項主動能力占據很大部分的個人活動,因此,教師是輔助,學生才是主體。溝通交流是互相交換想法的主要方式,不同學生對統一知識點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并且每個人的學習方法也不同,小學語文教育的開放的,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去討論和交流,學生可以在溝通互動中有效地激發創作想法。
重視實踐活動。為了配合課堂所學的內容,教師可以設計安排相應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能夠被調動起來。鍛煉他們敢想、敢做、敢說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鍛煉技能,從而挖掘潛質,掌握創新的本領。
未來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僅是技術要過硬,更要求有創新能力的、心理素質堅強的人。文學不僅可以傳達信息,釋放內心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培養人的情操。一個喜歡文學的人,一定是一個內心豐富、可以在生活中處處發現美的人。所以,對一個人語文能力的教育很重要,我們應該重視小學語文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芳.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淄博師專學報.2011(02)
[2]李吉銀.小學語文教學要有兒童視野[J].中國教育學刊.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