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建華
【摘 要】數學是一門源于生活,又反哺生活的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把教學過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是一門源于生活,又反哺生活的學科。它要求教師以學生現有知識為基礎,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建立數學模型,并加以講解和運用。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生活經驗,又能夠獲得知識能力與思維情感等多方面的鍛煉與發展。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把教學過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
一、教學語言生活化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要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在講授同一堂數學課,不同的教師授課,教出來的學生在接受程度上也不一樣,其關鍵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這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
二、課堂導入生活化
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學生便會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數學知識產生親近感,感到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蘊含在生活中,數學知識的學習,就在生活中,從而激起探求新知的強烈愿望。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貼近生活的導入,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增強學習效果。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三角形、圓、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先出示平時見到的紅領巾、扇子、扣子、七巧板、書本等實物,然后通過電腦畫面,抽去實物,留下角、圓、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幾何圖形,讓學生發現這些幾何圖形就藏在我們的周圍,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學習素材生活化
數學是精彩生活的高度概括。小學教師要細心觀察生活,精心設計課堂,將日常生活的元素引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與創新精神。對于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我們教師要盡力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讓學生聯系實際,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習新知。例如,在教學“小數的認識”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到學校小賣部觀察各類商品的價格,了解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習測量時,可帶學生到操場測量諸如沙坑的長、寬,單、雙杠的高度等,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到數學,從而達到運用生活素材,開發教學資源,整合數學資源的目的。
四、教學情境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春游,爭著要去劃船,公園里有7條小船,每船乘6個人,結果還有18個人在岸上等候?!痹谡n上,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五、問題設置生活化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例如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小朋友排隊、路燈等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們體會到只要用數學眼光留心觀察廣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含著的數學規律。教學時,讓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六、知識應用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噴水池的容積、為家庭的裝潢設計一個購物計劃;又如學過“人民幣”后,可指導學生到超市購物等。
總之,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