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杰
摘 要: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教師有效的提問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目標;知識水平;有效
一、注重質量,要有針對性
課堂提問是為完成教學任務服務的,是評價學生、檢查學生、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要途徑,那么每一個問題都應當有明確的目的。因此課堂提問不在于數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熱鬧,而在于問題要有質量、有針對性。這也就意味著課堂提問必須依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設計問題,不應該離開教學目的。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草原》時,教師出示情景圖后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生1:我們看到了一望無垠的草地,有人群騎著馬在草地上飛奔;生2:我看到了成群的牛羊……教師接著問:看到這些你想到了什么?生1:他們的心情一定十分的高興;生2:牛羊那么多,牧民們的生活一定很富裕……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生3:他們在馬上干什么?師:誰能回答他的問題?生4:他們可能是在歡呼……師:在圖上,一共有多少人,知道嗎?學生開始數圖中的人物。這時在這個問題上已經糾纏了10分鐘。在教師的這個教學片段中,問題是開放的,但問題缺少指向性。盡管課堂上氣氛熱烈,孩子似乎在積極思考,但是這樣的問題又有什么價值呢?
二、理清層次,要有漸進性
維果茨基關于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知識水平就是在“已知區”“最近發展區”“未知區”三個層次之間螺旋式上升。因此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可太易或者太難。提問的順序要由淺入深,這種提問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能促進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錢學森》第一自然段時,這樣提問:這段話中那些詞或句子你還不理解?相機引導學生理解“魂牽夢繞”的意思。生1:魂牽夢繞就是形容精神集中,一直在想某件事情。師:這是詞典上的解釋,你能用一個近義詞來代替它嗎?生1:日思夜想。師:那從這個魂牽夢繞中體會到了什么呢?生2:錢學森一心想著祖國……師:這個自然段中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錢學森的這份愛國情懷?生3:他多么希望腳下不是輪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艙壁啊!這一系列問題設計一環緊扣一環,層層遞進,利用動態的課堂逐步深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抓住時機,要有啟發性
許多教師在完全沒有支撐問題建構的前提下提出問題,常常使學生無從下手,只能茫然地呆坐著,期待教師給予答案,這樣問題的設置便失去了意義。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就是說教師要善于抓住提問的最佳時機。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時機、節奏的把握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提問的有效性。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二泉映月》時,當學生了解到阿炳的不幸遭遇后,就應該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阿炳是怎樣面對這一切的?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句子知道的?這一問,無疑放飛了學生的思維翅膀,學生就得認真地看書,尋求答案。通過學生的學習、思考、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阿炳是個熱愛音樂,追求理想,不向命運屈服的人。這種課中置疑提問,是基于學生迫切想要知道阿炳命運的“憤悱”狀態下提出的,抓住了學生的情感需求,也為學生提供思考機會,能在提問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挖掘內涵,要有教育性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演講中談道:“我們到學校里來,除了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要緊的是要學習做人,學習做‘真人。”因此,如果語文教師能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讓他們在內涵的熏陶下,敦品勵行,那么,我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正因為這樣,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設計就要有立足于把小學語文教材中隱含的豐富思想內涵挖掘出來上。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談遷一共編寫了幾次《國榷》呢?(2)談遷又是如何編寫《國榷》的呢?(3)面對一襲破衫的談遷,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面對終日奔波的談遷,你想怎么勸他?面對年老體弱的談遷,你有什么想說的呢?學生經過思考交流,逐步了解了故事的始末。這樣,學生就會明白,課文就是要告訴我們在逆境中要有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綜上所述,教師必須重視課堂有效提問,設計好每一個問題,充分考慮如何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努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發問能力的目的,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許高厚,施錚.課堂教學技藝[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張新宇.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