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一改傳統枯燥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引導他們在操作中感受規律,獲取知識。著名的教育實踐家、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經這樣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特別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只有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推理過程,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與掌握。”現階段,教師愈發認同實踐操作的有效性,也愈發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但怎么才能更好地發揮實踐操作的價值呢?就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操作;有效性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操作,指的就是,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已具備的學習經驗與知識儲備,為他們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盡可能地使學生手、腦、耳等多種感官參與進來,達到高效率學習,可持續學習的目的。如何引導學生實踐操作,落實實踐操作的有效性?我們就從以下方面說明。
一、科學設計實踐操作方案
科學的、合理的實踐操作,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因此,教師在設計方案時要全面考慮,明確目標,把握好重點與非重點之間的時間分配,實踐操作的步驟等。
1.熟悉教材
教材上對每一階段學生的任務分析得十分細致,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該認真鉆研教科書與教學大綱,明確教學內容、結構與方式,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該階段學生學習能力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實踐成果最大化。
2.準確選擇實踐操作學具
小學階段的數學主要研究數字與圖形,在教學過程中,數學學具的使用頻率十分高,因此學具是否適合該單元的學習顯得格外重要,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前,一定要檢查所準備的學具是否準確,例如,在學習“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就應該準備一組空心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再備好足夠的清水,讓學生在實驗中探究圓錐與圓柱的體積關系。
二、把握實踐操作的時機
小學階段的學生形象思維要比抽象思維發達很多,因此在接受新知識時,他們需要先觀察,接著動手操作,建立事物的表象,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可是小學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的需求,為了維持課堂秩序,自己規定一個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在此之前,不允許學生動用數學學具,實際上,這個行為沒有注意到學生的意愿,阻礙了學生自我探究的興趣,為了更好地發揮實踐操作的有效性,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的主動性,把握好實踐操作的時機。
三、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實踐操作的興趣
小學生剛剛進入學校,往往不習慣教學氛圍,提不起學習興趣,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主動創設相關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以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退位減法”時,數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為小組,扮演商城售貨員與顧客的角色,利用學具進行售賣,在計算貨品數量與交易金額時,進行減法教學,這樣既引導了學生思考探索,又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操作習慣
研究表明:小學時期學生的思維處于無序向有序發展的過渡時期,作為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引導與幫助學生完成這個過渡,形成條理性的思維方式。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順序反映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時,應該首先理清思路,安排一個有序的步驟,幫助學生清晰有序地完成。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明晰的思路,提高實踐操作的有效性。
五、提高實踐操作成果的利用率
新課改之后的課堂教學有了許多變化,教師的講解漸漸少了而學生的實踐漸漸增多了,雖然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主動性增強了,但是在實踐操作之后多少知識與經驗被學生吸收了?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上面,語言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如果讓學生借助語言將收獲了的知識進行整理,加以概括,完善地表達出來,那么對學生的思維與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對于同一實踐操作活動,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對于聽者來說,別人的發言為自己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角度,進一步發揮了實踐操作的有效性。
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是具象向抽象、無序向有序發展的過渡時期,實踐操作是他們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熟悉的生活環境理解不熟悉的數學概念,并通過實踐進行理解與掌握。實踐操作使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留給學生大量時間思考與探究,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小學教師應重視教學中的實踐操作,并努力提高其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束鎮文.摭議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數學素養培養.上海教育科研,2013(02).
[2]湯春鋒.高效課堂,數學教學的必然追求:以“自然分材教學”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新校園:上旬刊,2013(05).
[3]侯景麗.如何實現小學數學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讀寫算:教研版,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