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明
摘 要:“體態律動”在音樂教育領域中的運用已經十分的普遍了,許多老師在音樂課堂上都采用了這種教學方法。世界著名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中也將體態律動作為教學的重點。
關鍵詞:體態律動;策略;反思
體態律動,要求學生把身體作為樂器,把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音樂通過身體的動作來表現,身體的動作必須富有樂感,使音樂與運動之間形成互相補充,達到水乳交融、協調一致。
當學生接觸一個陌生的音樂作品時,他一時無法掌握或理解,律動會使學生全身以投入并與之產生共鳴。在音樂教學中凡是參與律動的學生,對律動無不懷有濃厚的興趣,然而這種興趣又夾雜著學生生性好動、好玩、好奇的特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巧設律動,筆者談一談自己在實踐過程中實施的一些策略。
一、巧設體態律動的實施策略
策略一:巧設律動要即興
體態律動不是舞蹈,不要求動作整齊劃一,不以訓練有美感的姿態為目的,而是以身體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由外及內地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從而培養學生的整體音樂素質。達爾克羅茲強調,通過即興表演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表現及創作的能力。欣賞管弦樂曲《龜兔賽跑》時,我啟發學生自由想象兔子和烏龜的模樣,讓學生隨著音樂自由地即興創編一些動作,并進行分組討論、表演,每一個小組都展示出精彩表演,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策略二:巧設律動要適時適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驅使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他們堅持不懈學習的保障。要使課堂井然有序,動靜相宜,體態律動在音樂教學中的安排一定要適時適度、恰如其分,才能事半功倍,真正提高音樂課堂學習效率。如,筆者曾聆聽過瑯琊路小學王娟老師執教的一節欣賞課《鐵匠波爾卡》,讓我印象深刻。執教教師出示了圖片,首先讓學生比較了鐵匠鋪里大錘和小錘的不同,引導學生設計出表現敲擊大錘和小錘的動作。學生再次聆聽音樂,引導學生“找一找表現大錘的音樂”“找一找表現小錘的音樂”……這樣一來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層層遞進,課堂井然有序。
策略三:巧設律動要簡單易學
律動的目的是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用優美而逼真的體態律動來表現音樂內涵,從而使課堂氣氛“動而不亂”“活而有序”。教師在編排動作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活經驗等不同,來設計簡單、易學、易理解的動作,既要鼓勵那些具有表現力、創造力的學生,也要真誠地對待那些較為一般的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蘇教版第二冊《柳樹姑娘》,教師教唱過程中可抓住歌詞中的幾個關鍵詞,設計律動。(“辮子長長”律動設計為梳頭發的動作;“風兒一吹”律動設計為手臂上舉,左右搖擺;“洗洗干凈”律動設計為洗衣服的動作。)在教師的一次示范后,學生不僅能立刻隨音樂有節奏有感情地律動,而且更能感受音樂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策略四:巧設律動要以音樂為載體
一個好的體態律動,光看它的本身就能知道音樂的風格,甚至可以知道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設計律動時,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是訓練音準、培養節奏感還是感受音樂風格、情緒等,在教學中要防止出現純粹為創造課堂氣氛而表演的華而不實的現象。如,筆者有幸聆聽了一堂二年級的欣賞課《小貓圓舞曲》,執教教師在分析樂曲第二樂段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音樂,設計了拍手、拍腿的律動,學生模仿老師的動作,一遍一遍地做著拍手、拍腿的動作。看似課堂很熱鬧,學生學得很開心,但是深思一下不難發現,學生除了機械地模仿老師的動作外,他們到底有沒有關注到音樂,體會到音樂的快樂,這樣的律動并沒有為學生理解音樂和感受音樂服務。
二、實踐反思
在音樂課堂上巧設律動,不僅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肢體,而且還讓學生在律動中體會到音樂的速度、力度、音高、樂句等音樂要素,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知。然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共同參與,不拘一格
體態律動教學可以促進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向心力。例如,在教學歌曲《開火車》時,我充當火車司機,帶著學生在設置好的“路線”上行駛,真誠地邀請學生來做乘客,學生個個很高興地配合,而且隨著音樂的節奏做火車開動的樣子。我還和學生用手搭起了“山洞”,真正讓學生在音樂中去體驗“開火車”的情景。
2.聯系實際,循序漸進
教師對所要教授的音樂理解已經相當深入,也設計了一定的律動,但學生始終表情比較麻木,不能投入地表現音樂。細細想來,有些音樂作品,作為教師的我們都需要聽上幾十遍才能有感受,比我們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生又怎么可能很好的體會呢?教師要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的樂曲,逐步提高學生感受、鑒賞、理解、表現的能力。
在音樂課改實踐中,律動始終貫穿于音樂教學活動中,在“動中學,學中動”,律動在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領域,但是要真正將它運用得當,還需要教師長期地深入研究和實踐,不斷在正確的教育思想下尋找新的突破點才能使之在當今教育中發揮出最大的功能。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