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梅
科學課堂中,不論是猜想假設環節還是實驗探究環節,都離不開交流。討論交流也是科學教師喜歡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有些時候,從表面上看學生交流得很熱烈,課堂氣氛很活躍,仔細觀察會發現,大家都在各說各的,沒有對所討論的問題達成共識。有的看似在交流,實際上他們的交流更像是在聊天,沒有解決實際問題。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細節談談如何提高科學課堂交流的實效性。
一、合理分工,有序交流
首先,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基本做到各組實力相當。其次,要選語言組織能力強,有領導能力的學生當小組長。最后對組員進行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干,這樣可以調動全體學生的交流積極性。如,我講《微小世界和我們》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從醫藥、食品工業、農林業、克隆技術、微電子技術等方面搜集一些人類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小組交流時由組長對組員進行分工,有發言的,有記錄的,有補充的,有總結的,有匯報的。這樣精細分工給不愛說話的學生創造機會,也可以防止個別學生偷懶。教師還可以通過看記錄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
二、選擇好交流的問題
在聽公開課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只要有問題,有些老師就面向全體學生進行交流,事實上有些問題的答案一目了然,不存在爭議,沒有必要進行交流。我們應該選擇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其答案又有很多可能,而學生考慮不周全,這時采取小組交流。如,我在講《電磁鐵的磁力》這課時,讓學生推測影響電磁鐵磁力的因素,先小組交流然后班級交流。通過交流,學生認為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有:線圈纏繞的圈數,電池數量,新舊電池、導線的材料、粗細,鐵芯的大小、形狀、粗細,線圈與鐵芯的距離等等。這么多答案出乎我的意料,真是集體的智慧不可小覷啊!學生討論交流只要組織好了,隨時都可以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三、學會傾聽,學會交流
如果說“說”是一門藝術,那么“聽”就是一門學問。“善于聽話,會聽話”才能從對方語言里學到一些知識,懂得一些道理。學生要學會傾聽教師講話,教師也要耐心傾聽學生的聲音。為了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我要求學生傾聽時面向發言者,這樣會更關注別人的發言,更專注地傾聽。對于那些不愛交流、不善交流的學生要多鼓勵,讓其通過自己的語言把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如,講《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這節課時,在整堂課即將結束時,有個上課從不認真聽講的學生突然舉手說:“蒼蠅沒有鼻子,它的味覺器官在腳上。蒼蠅很饞,見到食物就想嘗,它先用腳嘗味道,再用嘴去吃。蒼蠅腳上沾的食物會影響它的味覺,所以蒼蠅會時常搓腳。”雖然這個學生的問題我還沒來得及考證,但他突然主動來交流,讓我非常吃驚,在他講解時頻頻點頭夸獎,并讓全班同學給他熱烈的掌聲。自此,這個學生見到我時,會時不時地告訴我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我都不知道他從哪兒看來的。
四、正確引導,及時總結
學生討論時教師要時刻參與其中,關注學生的狀態,及時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必要時給予點撥和引導。如,在學習《日食和月食》這節課時,通過閱讀資料學生已經能夠推測出發生日食時是月球擋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如何證明?學生可能會回答查資料、觀測、模擬實驗等。教師接著問:“用什么材料模擬?”小組討論后有的組說高個子同學代表太陽,兩小個子同學分別代表地球和月球;有的組說房頂的燈代表太陽,桌子代表月球,自己代表地球;有的組認為用手電筒代表太陽,乒乓球代表地球,小玻璃球代表月球……答案五花八門。這時候,教師要正確引導:“同學們覺得用哪些材料模擬最接近真實?”經過引導,學生發現太陽會發光,用手電筒代替太陽最合適,按實際比例,乒乓球代替地球、小玻璃球代替月球最合適。總之,要通過相互交流溝通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另外,在討論交流后,對學生的觀點要進行梳理,讓學生對所討論的問題有一個合理的答案。如,我講《液體的熱脹冷縮》中,各組在匯報、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時,大家都認為醬油、醋、可樂、雪碧等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所以所有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這時教師給予講解,讓學明白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但不是所有液體。
總之,在科學課堂進行小組交流時,一定要關注每一個細節,每個細節都調控好了交流才有效。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