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春花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是學生正式接觸、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的開始。而語文作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學科,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學習語文,是從最基礎的拼音、筆畫筆順開始的,同時,拼音和識字也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點。但是,小學語文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夯實基礎,并且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深入學習鋪好道路。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不但是學科知識的體現,而且是人文性的體現。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工作? 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063
語文學科教學論中有提及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句話揭示了語文學科本質的特點,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遵循的也是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本文將從基礎教學工作和習慣培養來闡述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工作中。
一、教師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工具性,重視基礎教學
(一)把握課程標準
人教版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的學科目標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使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這個指示也是語文學科九年義務教育的總體目標。九年義務教育共分成了四個學段,而小學階段就涵蓋了三個學段,這可以看出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每一個學段,《語文新課標》都按照識字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大部分提出了明確的學段教學目標,這也給教師的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
從整體上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目標有五個方面:識字寫字上要求學生能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閱讀上要求學生能有一定量的閱讀積累、閱讀能力和一定的閱讀鑒賞能力;寫作上要求學生能獨立完成常見的應用文,并能自己進行修改完善;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則是要求學生能把語文學科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
具體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在第一學段和第二學段教學目標的重點是在識字寫字、閱讀兩個方面。第一學段和第二學段是小學的一年級到四年級,占據小學的三分之二的教學時間,這也可以看出,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的重點是基礎教學,加強學生對語文工具性的把握。
(二)把握學生特點,結合實際教學
小學階段,教師面對的是低年齡段的學生,因此,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成為每一位小學教師的必修課。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進行有效教學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必須把握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展開教學工作。
教師要認識到,低年齡段的學生具有天真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但是他們沒有正式的課堂學習的經驗,也沒有語文基礎。所以教師在面對低年齡段的學生時,要有耐心,也要有一定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要做的第一點就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教學技能來說,教師主要運用的就是導入和課堂組織技能。在現代教育的技術發展中,多媒體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所以教師在做課堂導入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把幻燈片、影像片段、教學光盤等教學手段運用到教學導入中來。通過有趣的音樂、圖像、顏色、畫面、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師身上,又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說,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葡萄溝》一課,教師在導入時,可以向學生展示多張葡萄溝景色的圖片,讓學生在沒有去過葡萄溝的情況下,對葡萄溝有一定的認識,引發學生對葡萄溝的興趣,然后再進行課文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聽錄音、講故事、演小劇等方法引入課堂,提高同學們參與課堂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再比如,我在教學《紅樹林》課文時,以海南瓊山和紅樹林的照片作為引入,讓沒有去過紅樹林的學生對紅樹林有了一個初步的直觀的印象。在講解紅樹林的茂密和具體樣貌時,我播放了課件,讓學生能在“移步換景”的情境中學習課文。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紅樹林的繁殖方式,我播放了相關的影像片段,并且利用影像視頻給學生拓展了不同的動物在紅樹林里的生活情境。學生看到紅樹林的神奇繁殖方式和紅樹林里生活的動物們,都禁不住發出贊嘆。在這樣愉快的氛圍和動人的畫面中去學習,學生才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自然而然就有了學習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優秀的學習習慣,讓語文受用終生
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僅僅是教授語文知識是不夠的,教師要真正實現語文學科的價值,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就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將讓學生受益一生。而課程標準中也明確的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的教學目標。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模仿能力也很強,在教學中他們常常會不自覺的模仿教師的動作。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首先,教師在教學中的書寫一定要規范,尤其是在第一學段的教學中,因為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是拼音、筆畫筆順和簡單字的書寫。那么這一學段的教學就要求教師要進行大量的書寫示范,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就在示范中產生。所以,教師的拼音拼寫、筆畫筆順一定要規范。
再來,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按時預習的好習慣。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經說過:“學生通過資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師只起到了百分之一的作用。” 所以,學生養成自主預習課文的習慣,是發展學生自學能力最重要途徑,也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一般來說,小學階段的預習可以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讀第一遍課文,找出課文中不會的生字,做出標記,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學生可以自己查字典進行學習;第二步,讀第二遍課文,熟悉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課后練習要求;第三步,在讀完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不懂的詞語并做標記。第四步,動筆寫出自己在預習中的收獲和不理解的地方。這樣,學生在上課時是帶著目的地聽講,從而可以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而教師通過對學生預習工作的檢查,就可以了解學生的疑難點,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方案,做到有的放矢,進而提高教學工作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