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林
【摘 ? ?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僅是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明確要求,更是關系到學生知識和能力全面發展的關鍵舉措。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同的地理教師有自己個性化的認識和理解,本篇文章主要嘗試踐行以學生為本理念的必要性和途徑兩個方面闡發筆者的有關思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 ?以學生為本 ?新課改 ?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147
我國著名現代教育家竺可楨先生曾經說過:“一個切實為學生著想的教師,才可稱之為合格的教師;一個切實為學生謀長遠之發展的教師,才可稱之為稱職的教師。教師倘若脫離了學生而談教學,不僅不可取,更是不可能的。”堅持以學生為本,是我們當代教師繼承優良教學傳統、順應最新教學形勢的必要舉措。同時,以學生為本毫無疑問也是新課改提出的最重要的教學理念之一。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這一理念具有諸多的必要性,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教學理念的必要性
1.突出地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首先有助于教師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進而激發出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無疑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效和學習心態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激發興趣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前提。教師堅持以學生為本,就會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學習感受,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展示自己。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以實現、話語權得到滿足,他們就可以真正享受課堂,在地理知識的海洋中肆意遨游,這種狀態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不會低。
2.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投放更多的注意力在課堂上,投放更多的精力在知識上。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也有益于教師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因為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教師時刻都顧及學生的學習感受,為學生的愉快學習創造條件。此外,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還有益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的教師說,即便付出再多,學生還是不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我不認同這樣的說法。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判斷力,他們對于教師的關懷和真誠不會是無動于衷的,如果教師一時之間難以取得理想的溝通效果,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教師采取的途徑和方式不正確。總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有助于教師在營造和諧學習氛圍和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道路上事半功倍。
3.有益于學生在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上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新課改提出的最主要的觀點之一即是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學生能力的進步和發展,這一要求與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身就是相契合的。教師堅持以學生為本,就會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教學目的就會更加長遠和全面。比如說,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總是單一強調學生有沒有掌握當下的知識點,對于學生是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否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不十分關心。但是,堅持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之后,教師就會平衡傳授知識和增強能力之間的關系,制定更加周全和科學的教學計劃、采取更加合理恰當的教學方法。
二、如何在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設置更多的師生互動環節以進一步了解學生。以學生為本的關鍵就在于要了解學生在課堂上都在想些什么、消化地理知識的時候最需要什么。很多時候,教師站在不同的位置,很難準確把握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導致我們處于好意而學生并不領情的情形。而教師要想獲知這些隱性的心理想法,就必須盡一切可能多了解學生,包括對學生地理知識基礎的了解和學生個性、能力、夢想的了解。在了解學生之前,教師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因為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下,學生才會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示在教師面前,教師了解到的學生才是最真實的。此外,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是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必要舉措。比如說,教師可以增加一些提問環節,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除了課上,教師也可以在課下加強與學生之前的交流,進一步把握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感受。教學實踐證明,伴隨著教師對學生了解的不斷加深,我們總是可以更好地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提升自身教學成效的同時,滿足學生對地理課堂的期待和憧憬。
2.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摒除了應試教育中將所有學生都培養為理想狀態的方式,更好地滿足了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正因如此,因材施教不僅是中華民族教育史上最珍貴的教學方法之一,也是我們踐行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重要原則。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意準確挖掘學生的不同潛力。比如說,有的學生在分析人文地理題目時,非常有優勢,我們就可以順勢布置一些更加有助于學生體現優勢的作業。再比如說,有的學生對洋流這一知識點表現出很高的學習興趣。我們就可以給這些學生更多的展示機會,讓學生在講臺上講解相關的題目。不得不承認,高中時期的地理課是極其有限的,而教師面對的學生很多,因此,在每一次地理課上百分百踐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是不現實的。所以,在因材施教的同時,教師更需要讓學生清楚自身的優勢和潛力,引導學生學會揚長避短、進一步發展自身的優勢和才華。總之,因材施教是教師踐行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必要路徑,拋開這一途徑的話,以人為本的理念就只能淪為一紙空談。
3.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堅持以學生為本教學理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教師才算是真正為學生著想,才是全心全意為學生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比如說,新課改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進步,因為能力是伴隨學生一生的關鍵軟實力。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在分數方面對學生提出要求的話,就會影響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和進步,而這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就更談不上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思考了。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講,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問題,就可以擴大自身的視野,煥發新的教學潛力和智慧。
三、結語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教學理念不僅僅體現出教師更加理智和科學的教學方式,更彰顯出教師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人文關懷。高中地理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踐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貫徹這一教學理念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更需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問題,只有同時做到這三點,我們的教學才是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有益于學生長遠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