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申魏
摘 要:不織布,又叫無紡布,是一種通過高科技工藝制成的類似布料的絮墊。我們通過教學力求兒童通過創意,設計各種形象、圖案,經過剪、貼、縫等技藝巧妙地利用不織布豐富的色彩搭配,配合填充棉、配件等材料來手工制作各種各樣具有兒童審美情趣的玩偶公仔、掛飾、家居用品、裝飾品,從而激發兒童的創造潛能、設計意識、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審美表現愿望和能力。
關鍵詞:不織布 美工 教學探索
一、緣起
不織布,又叫無紡布,是新一代的環保材料,是一種通過高科技工藝制成的類似布料的絮墊(圖1)。這種布不會像棉布等其他布料那樣,出現毛邊、抽絲等情況,并且色彩豐富,價格低廉,有一定的厚度和硬度,用來制作一些布藝小物容易定型。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這種布料特別適合兒童進行美工創作,于是將它引入到小學美工教學當中。
為了更有效地發揮不織布美工教學的作用,創編一套具有教育性、系統性、科學性的不織布手工校本課程,筆者組建了專門用于開展不織布教學的手工坊。同時,筆者還力求兒童通過創意,設計各種形象、圖案,經過剪、貼、縫等技藝巧妙地利用不織布豐富的色彩搭配,配合填充棉、配件等材料來手工制作各種各樣具有兒童審美情趣的玩偶公仔、掛飾、家居用品、裝飾品,從而激發兒童的創造潛能、設計意識、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審美表現愿望和能力。
二、困難與解決策略
困難一:學生縫制技能缺失
筆者認為進行不織布美工教學,首先要把基本的技能教給學生。不織布美工具體的表現手法,筆者從大的方面歸納為兩種:平面拼縫和立體拼縫,從中涉及到畫稿、剪裁、縫制、拼貼、組合等眾多基本技能。然而在學生實際的生活和小學的美術教學中,學生很少接觸針線縫制,甚至有些學生從來沒有碰過針線。長期以來缺少必要的訓練,使得學生用針線手工縫制的技能嚴重缺失,而這一技能又是進行不織布美工教學需要孩子們必須具備且要不斷強化的。
解決策略:循序漸進 ?優化教學方法
為了強化學生的縫制技能,同時避免學生對這一枯燥的技能學習產生反感的情緒,影響到今后的不織布美工教學的開展,筆者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分階段循序漸進開展教學。
第一階段:開始之初,筆者不讓學生不用針線縫制,采取用剪刀剪裁、膠水拼貼的方式制作不織布拼貼畫,這一階段主要讓學生通過剪裁、拼貼了解不織布與紙張等其他材料不同的特性,同時通過自己制作的美麗的拼貼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圖2)。
第二階段:以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熟悉針線,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縫制的興趣。如利用“穿針引線”的游戲(在規定時間內,看誰線上穿的針多)提高學生學習如何穿針眼的興趣;利用“結繩記事”的故事和游戲提高學生學習打線頭的興趣;利用“走迷宮”的游戲(學生在不織布上自制迷宮互相交換,用針線沿迷宮路線進行縫紉),提高學生練習用針線進行直線、曲線縫制的興趣。眾多的游戲不僅幫助學生提高了這項技能的熟練程度,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布藝手工的興趣。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基本能運用針線縫制作品(圖3)。
第三階段:由于不織布手工縫紉有許多的針法如藏針縫、回針縫、卷針縫、平針縫等,如果將這些針法一股腦兒教給學生,一方面學生一下子很難學會,另一方面即使學生學會了這些針法,也不利于學生對這些針法的理解和靈活運用。于是,筆者根據這些針法的特點和適用的地方,設計了幾個主題內容,將針法化解到每一次的主題制作活動中,這樣學生既學會了針法,也了解不同針法的適用之處。到后期,筆者將同一主題讓學生運用不同的針法縫制,讓學生明白同樣是將兩塊布片接合可以用不同的針法來縫制,縫制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幫助學生樹立靈活運用各種針法的理念(圖4)。
困難二:如何啟發創意思維
美工制作是一種將手工與繪畫相結合的美術活動,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的特點,注重動手操作的樂趣,因此受到學生的喜愛,也是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一開始進行不織布手工教學,筆者運用現成的不織布材料包和網絡上的不織布教程來讓學生制作各種掛件、玩偶,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不管是網絡上的不織布手工教程還是現成的不織布材料包里,都有具體的圖紙和操作步驟,學生很容易按部就班的照著上面的圖案和步驟來做。對于從沒有接觸過不織布手工的學生來說,這種材料包和教程能夠很快讓學生了解制作的步驟,但是如果長期采取這種方式學習,學生勢必形成一種機械性思維方式,不利于學生的思維和行為個性化發展,于是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屏棄了這種教學方法。那么怎樣的教學既能讓學生掌握制作過程的要點,又能在鍛煉動手能力的同時,開啟創意思維之門,成了筆者思考的問題。
解決策略:鼓勵學生探索,引發創新思維
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意,筆者在課堂上創設一種適合學生心理特點的課堂氣氛,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鼓勵學生積極探索,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下面,筆者試以自主開發的《可愛的小相框》一課為例談談在這方面的探索。本節課,筆者創設了:一、實物導入了解結構;二、探索方法激發創意;三、欣賞相框拓展表現形式;四、構想相框繪制草圖這樣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筆者通過出示精美的不織布相框讓學生感受不織布的魅力;通過相片插入相框的過程順勢解決相框的結構與作用;通過問題:“你家里有沒有相框?你見過什么樣子的相框?”了解學生的學情。
第二個環節,筆者通過“錦囊妙計”——兩片圓形不織布設疑,將最常見的方形相框通過向內、向外添加變成了各種各樣有趣的樣子;運用兩片圓形不織布進行師生互動拼擺,拼擺的過程中不斷的激發學生創意的思維。
第三個環節,筆者通過讓學生欣賞各種不同的相框,討論總結熟悉相框的表現形式和裝飾材料等,拓展學生的思維,為下一步自己設計相框在表現形式、裝飾材料等提供借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