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花
摘 要:公司的治理是公司正常運作的基本條件。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保障相關利益關系的主體的權益。公司的治理是公司自治和法律規制的統一。基于相關利益和權利的分配,法律有介入公司治理的必要。但是,法律治理和公司治理都有其缺點和優點,所以,法律在介入公司治理的時候必須給公司的自治留出足夠的空間,發揮相關合同、章程等非制度性的作用,用來彌補法律的不足。
關鍵詞:法律規制;公司治理;正當性
公司治理是解決兩權分離所產生的代理問題,其目的是保證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不收損害。公司的治理是公司自治和法律規制的統一體。公司的發展和治理需要法律的參與,因為法律是制度的保障,法律可以對具體違法行為進行處理。公司有相關的制度,這些制度是公司對于各項利益的分配、責任的歸屬、權利的劃分等相關方面的規定。運用法律規制對公司進行治理可以為公司的良好健康發展提供相關的保障。本文主要從公司自治的局限性和法律規制的作用對法律規制公司治理的正當性進行分析。
一、公司自治的局限性
公司的自治既有優勢,也有不足。公司的發展對于國家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無論是從資本的流通還是從商品的生產方面來說,公司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甚至深入到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相關領域。因此,我們必須深入分析公司自治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以免發生因公司自治的不當問題而損害國家的整體利益,阻礙國家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的發展。
從公司的內部來看,公司自治大多采用“資本多數決”的原則,即實行哪個股東所擁有的股份多就有決定權。于是,股東大會的決議就可能被大股東專用,大股東就會利用自己的權利壓制小股東,支配整個公司,滿足自身的利益。同時,公司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的分離也會使管理層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違背股東的意志,造成公司的秩序下降,發展緩慢和人員關系的不協調等等。同時,因為公司的內部組織形態復雜和管理層的經營復雜,使外部很難獲得公司真實信息,所以,債權人和相關的人員不能及時的獲得相關的信息益,導致他們的利益也很難得到保障。
從外部來看,公司可能會受利益的驅動,存在盲目擴張的現象。因為任何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而建立的。公司也是企業,它也可能會為了利益而不惜任何代價。例如:如果可以通過壟斷、不正當競爭或者破壞環境等換來公司利益增長,可能很少有公司可以抵御這種誘惑。這種發展是不被提倡的發展,是不正當的發展,是以損害集體或者國家利益為前提的發展。這就是公司的公司自治的局限性所造成的結果。
綜上所述,公司的自治無論是從內部來看還是從外部來看,都具有相關的局限性。因此,為了使公司能夠保持長期的、穩定的發展,為了國家的經濟、文化商業以及各個領域的發展。公司的治理就必須把公司自治和法律規制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兩種力量的作用
二、法律介入公司治理的正當性
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龐大而復雜的制度系統也形成了。那就是有層次、多形式、分領域的“制度之網”。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共同規定著人們的各種行為。法律與制度總是相輔相成的,公司的自治有一套相關的制度,這套制度是公司自治的行為準則。為了使這套準則能夠順利和有效的實施就必須發揮法律規制的作用。法律規制在公司管理的正當性,以下分別從四點來分析法律規制在公司治理中運用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1.權力權衡需要
公司的治理對于現代公司的發展具有決定作用主要是由現代公司的產權特征決定的。在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一的業主所有制企業里,因為經營管理者和所有者在利益的獲得方面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他們不會因為利益問題產生任何分歧。在現代公司中,所有者的產權分解為原始產權和公司產權的法人產權,從而形成了雙重的產權結構。公司股東對公司的所有不是表現在他們持有的真實資本上,而是表現在股東所持有的股份上。股份擁有的多少就是股東權力的大小的象征。雖然公司是法人,但是這里所說的法人不是我們常說的自然人,公司不能夠自己進行相關權利的執行和行為能力的實現,因此,有且只能必須依賴于自然人。然而,自然人又具有相關的弱點。現代社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個“利益相關者社會”。所以,一些企業法人在行使權力的時候,他們很可能會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利為自己謀求方便和中飽私囊,從而損害法人的相關的利益。因此,需要運用法律規制對代表了公司法人的自然人的權利進行監督和制約,讓公司的決策的執行行走在陽光之下,讓公司的決策被所有人所監督。
一個公司就是一個國家的縮影。因為公司和國家一樣,都十分重視權力的分配和相互制約。權力的制約可以防止公司中的一些相關人員濫用權利,做一些損害公司利益的事情。因此,為了有效的解決公司中董事、經理等領導者和出資者以及職工等不同利益主體之間有關利益的分配、受益等方面的問題,必須制定相關的規定對公司的一些權力進行相關的制約,使他們都能夠根據規定在相關的范圍內行使職權,承擔相應的責任和享受利益。法律規制是公司內部機構的分權制衡機制,是公司進行有效治理的重要的機制。因此,當今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用來對公司的各個組織機構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進行明確和規范。
2.私法公法化的要求
在法律制度的影響和規定下,資本主義在進入壟斷社會以前,通常會規定公司的組織形式的問題,同時還會組織機構的相關法律,這屬于私法范疇。基于私法自治的理論,政府通常不對公司內部的有關權力的分配進行不干預,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私法主要是自己治理。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家不僅加強了對相關的經濟關系的直接干預,而且國家還開始積極干預私法,其目的是為了打擊和遏制損人利于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相關思潮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以及消除在生產中和社會中不通過政府進行干預和監督的狀態,并通過公平分配的原則來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關系。
國家具有多方面的權利,例如:國家可以通過干預使私法公法化。所以,國家的干預使《公司法》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政府通過有效的發揮自身權力在公司經營的各個環節施加影響,對公司內部的契約關系進行干預,同時,政府機構還通過立法對公司內部結構及相互關系作出了相關的規定。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勞動者和少數股東的合法權益,以及發揚公司民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公司內部的契約已經不再是私人的自由契約了,而是為國家和企業規定的相關的制度框架。20世紀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法律意識的增強,人們要求各種各樣的法律都應該置于大家的監督之下,這樣能夠對相關的侵權和違法行為進行監督,保障大眾的合法利益。需要注意的是私法公法化不是公法取代了私法,而是在私法中滲入了公法的因素。
3.減少組織成本,促進長期交易的需要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一種交易活動。根據其交易活動持續時間的長短,交易活動可分為短期交易和長期交易。
在一次性交易中,市場規則能夠發揮它的作用。然而,對于長期交易,市場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契約規定就會常常陷入左右兩難的境地。實質上,公司和企業是兩個可以進行替代的手段。例如:在企業的內部,市場交易如果不存在了,一些企業家和一些生產經營者就會進行自覺調節來取代市場的交易。基于一些共同的目的,企業內的所有成員進行協同工作和努力,然而,這種努力與協作是在一個統一的權力中心的協調下實現的。由此可以看出,企業實現資源配置的協調機制是通過行政協調方式進行的。
4.彌補市場不足的需要
充分和有效的市場競爭是公司治理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另外,充分和有效的市場競爭是公司的治理可以發揮作用的一個先決條件。出現超過公司的合約的約束范圍和公司的合約不能約束的行為,市場都可以進行有效的承接,讓公司處于嚴酷的市場競爭中,把本來由公司承擔的監督成本變成當事人的違約成本。在一些發達國家,他們的市場機制比較完善,但是他們也會有釋放失靈的情況。對于市場機制發育不完善的中國來說,用法律來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尤為重要。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公司的治理可以使公司得到有有效的發展,公司的治理是公司內部的各項權利、義務和責任進行正確和合理分配的前提條件。法律規制公司管理的正當性不僅在于法律規制可以彌補公司管理的缺陷,而且法律規制公司治理還具有彌補市場的不足、減少組織成本,促進長期交易、使私法公法化和權衡權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魯桐,黨印.公司治理與技術創新:分行業比較[J].經濟研究,2014(06):115-128.
[2]趙忠龍.論公司治理的概念與實現[J].法學家,2013(03): 97-11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