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萬勇 丁文格
(1武漢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42;2湖北省獸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42)
回盛“豬醫生”專欄
警惕A型口蹄疫在豬群發生
唐萬勇1,2丁文格1,2
(1武漢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武漢430042;2湖北省獸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42)
摘要:隨著秋季到來,豬口蹄疫在多地陸續出現。現在豬的口蹄疫發病變得更為復雜,呈多血清型、常年發病、緩慢擴散、持續發生的態勢。本文參考當前公開的研究和報道資料,結合臨床實際,簡要分析目前口蹄疫的流行情況、免疫程序與原則等,并提供了解決方案,供豬場防疫參考。
關鍵詞:A型口蹄疫;豬群;類型;現狀;免疫
口蹄疫是重要的動物疫病,分成A、O、C、亞洲1型、南非-1、南非-2、南非-3等7個血清型,各型之間完全沒有交叉保護,我國口蹄疫研究的權威學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的謝慶閣研究員在他的著作《口蹄疫》中,把口蹄疫看成是7個病。這個觀點對認識和把握口蹄疫的免疫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認為,豬的口蹄疫在中國以O型為主,其中又分成一些毒系,近年來豬O型口蹄疫各毒系以中國型(以新豬毒2/GX/09-7株,舊豬毒OZK/93為代表)和東南亞型(以緬甸-98毒株為代表)為主。
2009年初,中新網報道上海和武漢的奶牛發生了A型口蹄疫,此后的數月內,都沒有豬感染的病例。直到2013年2月,在廣東茂名的一個豬場發生口蹄疫,經國家口蹄疫參考實驗室確診為A型口蹄疫疫情。據中新網報道,當時這個豬場存欄豬948頭,包括種豬118頭,分6欄飼養,其中88頭種豬發病。
自從此病例以后,A型口蹄疫好像迅速多了起來。2013年9月,國內某研究所對全國送檢的17份豬口蹄疫樣本進行檢測,13份為A型,占76%。說明在2013年前后,A型口蹄疫在多地迅速蔓延。
綜上所述,A型口蹄疫在豬群中的發病呈上升趨勢。但現在還不了解在送檢病例中,A型和O型的比例是多少。毫無疑問,豬群的口蹄疫目前需要考慮A、O兩個血清型。
從2013年初我國發生豬A型口蹄疫開始,至2013年7月,我國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報告11次A型口蹄疫疫情[1]。經對2013—2014年A型口蹄疫毒株作VP1基因測序,結果顯示,2013年全部疫情引發毒株之間的VP1基因同源性大于99%,與東南亞國家流行的A型口蹄疫毒株同源性97%,與2009—2010年流行的A型口蹄疫的同源性93%左右,與我國A型歷史毒株的同源性在76%~78%。上述結果表明,最近我國流行的A型口蹄疫是由同一毒株引起,而不是我國2009—2010年的毒株進化而來,且很可能是從境外傳入(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的泰國),與2009年武漢毒株均屬于A型SEA97毒株的不同進化分支。
除了公開報道的茂名口蹄疫疫情之外,隨后在廣東和廣西出現的口蹄疫(懷疑或診斷為A型)均多發于種豬,而同期仔豬和育肥豬不見發病。或許可以得出這樣的印象,即A型口蹄疫多見于母豬群。這種現象究竟是真實存在,還是巧合或者錯覺,目前還無法下結論。
在江漢平原某規模化豬場,母豬存欄1 000余頭,“半兩點式”布局(繁殖區和育肥豬區間距200 m,相對隔離)。2014年7月和8月,曾對種豬兩次免疫O型疫苗(新豬毒+緬甸-98雙價疫苗),但9月中旬母豬仍然發病。經某研究所檢測為A型口蹄疫。這個豬場的疫情是從妊娠母豬開始,首先出現5~6頭豬跛行、蹄冠破損出血,3天后傳至產房,母豬鼻吻、乳房水泡,至10月上旬,肥豬仍無發病。
不過豬場生產人員比較喜歡研究這種似是而非的現象。如果對豬場說,“A型口蹄疫主要發生于母豬,O型口蹄疫則多見于小豬”,那么豬場很快就一傳十,十傳百,眾口一詞,幾成定論。
和幾年前相比,近年的口蹄疫發病劇烈程度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表現為傳播速度變慢,仔豬死亡率較低的特點。這可能與毒株致病性減弱,豬的免疫水平提高(疫苗質量提高)有關。豬場現在也不像以前那樣,把口蹄疫當成是滅頂之災,因此也帶來一個誤區,覺得口蹄疫不過如此。這種想法是非常有害的,這樣將使得豬場在控制力度上打折,導致口蹄疫變成地方流行性疾病,在豬場扎根下來,如附骨之疽。
國家迄今尚未批準豬用的口蹄疫O+A的二價疫苗(叫“二聯”似乎更恰當)。現在所有的O+A的疫苗都只用于牛羊。有人把這些疫苗用于豬,這種做法從理論上來講是不妥的。原因是牛羊和豬對口蹄疫的易感性不同,和牛羊相比,豬的感染劑量更大,故牛羊口蹄疫疫苗抗原量比豬低得很多,將其免疫豬則抗原量不夠,起不到應有的免疫效果。現在市面上某些廠家宣稱,其口蹄疫O+A疫苗是用豬的標準生產,但用的卻是牛羊疫苗的批號。
口蹄疫不是終身免疫病,需要常年免疫。目前,我國的口蹄疫疫苗抗原價無法抵抗同居感染,在實際免疫過程中保護率能夠達到80%~90%,因此很難“一針定天下”。在口蹄疫免疫上,應執行兩個原則,即“群體免疫原則”(全群同時免疫注射)和“連續免疫原則”(長期預防,按免疫程序執行,不隨心所欲)。
7.1口蹄疫免疫種豬須考慮疾病的季節性
假設口蹄疫在10—12月出現,次年1—5月是發病高峰。那么在10月、11月免疫兩次,次年元月進行第三次免疫,在發病高峰期之前種豬抗體水平可達到最高,然后在次年4月、7月再普免兩次,實現對種豬群的“一年五免”。
7.2疫苗免疫從母豬、仔豬、育肥豬全方位考慮
從抗體水平監測角度,衡量母豬免疫程序的重點是整齊度;仔豬是整齊度第一,高度第二;肥豬要求達到最低水平。
7.3必須考慮母源抗體對仔豬抗體水平的影響問題
研究發現,口蹄疫的母源抗體嚴重干擾仔豬的主動免疫,特點是:1)母源抗體越高,干擾作用越大;2)疫苗抗原含量越高,干擾作用越大;3)干擾作用的影響是長期的,即使加強免疫仍然無法提高免疫水平。因此在生產上,仔豬群發生口蹄疫以后,有的人將仔豬免疫日齡提前,結果越是提前,越是無法控制疾病發生,造成惡性循環。其中的原因就是母源抗體干擾仔豬主動免疫產生。
綜合上述口蹄疫免疫原則和制定免疫程序需要考慮的因素,推薦免疫程序如下:
8.1種豬
應免疫O型(雙價)和A型兩種口蹄疫苗。O型(雙價苗):每年10月、11月、1月、4月、7月免疫5次。A型:間隔3周連續免疫2次,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
8.2仔豬
使用O型雙價苗。首免在8~12周齡,二免在12~16周齡,三免視情況免疫。仔豬首次免疫時間最好經過母源抗體監測后,選擇合適時間。值得說明的是,現在很多豬場仔豬首免日齡在40~50日齡(疫苗說明書也這樣推薦),這有可能免疫時間過早。
8.3后備豬
首免在8~12周齡,二免在12~16周齡,使用O型雙價苗;三免在配種前,同時免疫O型雙價和A型,間隔三周免疫2次;以后隨種豬群同步免疫。
消毒是口蹄疫防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由于口蹄疫病毒是無囊膜病毒,故一般消毒劑對其無效,加之豬場環境中有機物多,在帶豬消毒時,對消毒劑的選擇有以下三個標準:一是高效,可殺滅無囊膜病毒;二是消毒效力較少受到有機物的影響;三是對豬只無刺激性。符合上述三個標準的消毒劑,目前有兩種,即碘酸消毒劑和復合戊二醛消毒劑。
10.1優綠環境的特點
廣譜強效,受環境影響小,安全無毒,藥效持久,穩定性好。國家口蹄疫參考實驗室實驗證明,優綠環凈1∶800倍稀釋時,能100%殺滅口蹄疫病毒。
10.2優綠環境的用法
⑴消毒次數:日常消毒,每周2次;疾病流行期間消毒,每日1~2次。
⑵稀釋比例:1)帶豬消毒:日常1∶1000稀釋;2)疾病流行期間:細菌性疾病1∶800稀釋,病毒性疾病1∶400稀釋;3)飲水消毒:1∶10 000~20000;4)車輪、消毒池:1∶500稀釋;(5)設備:1∶400稀釋;5)傷口等局部消毒:1∶200。
注意:不可與堿性物質(如燒堿、石灰、草木灰等)混用。
參考文獻
[1]李克斌. 2014年秋冬季口蹄疫防控注意事項[J].獸醫導刊, 2014(9):27-30.
中圖分類號:S8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645(2015)02-0073-03
收稿日期: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