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 潘澤瑛 李婷 倪平宇 楊宏華
基于上海自貿區模式的廣東自貿區特色發展研究
江南大學 潘澤瑛李婷倪平宇楊宏華
摘要:上海自貿區的成功經驗已經在廣東、福建、天津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但其在各具特色的三個區域的適用程度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本文將上海自貿區與廣東自貿區進行對比分析,提出廣東自貿區具有貿易總量大、毗鄰粵港澳的特色,應該發展與粵港澳聯動的自由貿易模式。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 模式 負面清單 特色發展 粵港澳合作
2014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強調指出: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立以來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為在全國范圍內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了新途徑,其試驗經驗要盡快開花結果。對自貿區試驗取得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能在其他地區推廣的,要盡快推廣;能在全國推廣的,要推廣到全國。2014年底在我國成立的第二批自由貿易區,不僅借鑒了上海自貿區的成功經驗,并且不斷創新,在各自的優勢上逐漸發展出自己特有的發展模式[1]。
1.1 上海自貿區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上海自貿區成立這近兩年的時間里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前不久自貿區成立一周年時,自貿區內注冊的新增企業已經比原上海保稅區二十年的注冊數量還多,這無疑為自貿區的發展打下了一劑強心劑。自貿區成立至今,各種創新制度的展開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貿易監管制度使自貿區內貿易更加便利化,金融創新制度的不斷改善給自貿區內實現金融服務業進一步開放提供了條件,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加快了政府職能的轉變,還包括收效甚好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等,這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都取得了不錯的反饋和成果。
2014年12月,上海自貿區總面積進一步擴大,由原先的28.78平方公里增加至120.72平方公里,自貿區抓緊擴區的時機,進一步開展制度創新,改革效應也更深地顯現,這一次的擴建無疑將為上海自貿區的發展增添了更多活力。
1.2 廣東自貿區
在上海自貿區初顯成效之時,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其特色是面向粵港澳服務內陸。廣東自貿區總面積116.2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廣州珠海橫琴新區片區、南沙新區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且三個片區功能能各異,特色鮮明。而廣東自貿區最大優勢在于其區位的優勢,與粵港澳臨近的地理條件,為雙方提供了進一步合作的先天條件。
按照2014年12月18日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內地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 (即CEPA協議),廣東自貿區將降低門檻,為港澳投資者營造一個更為寬松的環境,廣東將率先基本實現粵港服務貿易自由化。除了借鑒上海自貿區“一口受理機制”、“通關監管服務模式”等,廣東自貿區開展了其獨特的制度創新,包括推進建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三互”合作機制建設、外資審批和境外投資審批改革等[7]。
上海自貿區的創設目標是形成可廣泛復制,甚至全國推廣的制度,在金融、貿易、投資三方面的創新表現尤為突出。而廣東作為第二批自由貿易區,自然少不了要借鑒上海的一些制度。但由于各地區基本情況、區位優勢等方面的不同,廣東自貿區相對于上海自貿區還有更多符合自身情況的制度創新。
2.1 貿易總量分析
作為中國經濟大省,廣東同時也是外貿規模居全國第一的外貿大省。其自身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外省勞動力的不斷輸入,使得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在廣東對外貿易中占有主要地位。繼GDP突破萬億美元后,2013年廣東進出口貿易首次突破萬億美元,累計完成進出口10915.7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26.2%,同比增長10.9%,增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3%[4]。輝煌之后,2014年廣東進出口貿易增速雖下滑,呈現負增長,但是其進出口總量依然保持領先,進出口總額達到10767.3億美元。

圖1 數據來源:廣東統計年鑒、上海統計年鑒
與之相比,上海作為中國經濟、金融中心,并且擁有中國首個自由貿易實驗區,其進出口貿易也不可小視,2014年上海進出口貿易達4666.22億人民幣,增長了5.6%。其中,進口2563.4億美元,增長7.9%,出口2102.08億美元,增長3%,貿易逆差460.6億美元,增長38.5%[5]。但是,上海和廣東在貿易總量上差距是明顯的。
廣東進出口貿易總量遠超上海,貿易規模全國第一的地位是堅固的,想必這也是其入選中國第二批貿易實驗區的一點有力支撐。
2.2 區位特點及定位分析
上海在地域上存在相關優勢,它處于長三角經濟圈的中心,是國內核心經濟區域。作為地處沿海與沿江經濟相交的地方,上海是國際物流與國內物流的交界處。上海自貿區建立成功的核心維度是由于上海所占據的區位優勢。
而區位優勢及上海的經濟發展又決定了上海自貿區面向全球,側重打造國際航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的定位。上海立足長三角,按照服務全國的策略需要以及“四個中心”建設的策略任務,實現制度創新,重點打造能夠與國際投資貿易同行規則聯系的可復制可推廣基礎性規則。進一步帶動服務業,加深開放與投資管理制度的改革;促進貿易轉型的升級,將監管服務模式進一步創新;優化金融相關區域的開放;摸索創建符合國際投資還有貿易規則系統的行政管理系統。
廣州從地勢上是處于中國大陸南端,它三面臨海,與海上國際航線相靠近,對外交通便利,從古至今對外聯系活躍,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廣東毗鄰香港、澳門兩個國際自由港,特別是毗鄰香港這個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旅游中心、國際海空運輸中心、國際信息交流中心,有利于就近開展相互推動和促進經貿合作與技術交流、互惠互利、互相取長補短[6]。
與上海自貿區對比,廣東主打港澳牌。創造粵港澳金融合作新體制,在制度創新的支持下與粵港澳交易規范相對接以及服務貿易自由化。從整體方案來說,在功能定位中,廣東自貿區將內地和港澳經濟深入結合作為核心,將制度創新、深化粵港澳合作為首要任務,借助港澳為內地供需服務,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環節。同時廣東自貿區的設立也是粵港澳合作的升級,主要為了實現高端服務合作、貿易自由化等方面的任務,致力于引領珠三角實現二次飛躍。
廣東自貿區毗鄰港澳,借助廣東自身的區位優勢,推進空港聯動,加深與粵港澳的合作。同時對接“一路一帶”,發揮廣東對外貿易所積累的優勢,成為“一路一帶”的重要支撐,從“一路一帶”中進一步走向國際,反過來作用于粵港澳的合作與發展。
香港在醫療保健、高端服務業、創意產業等方面的立法,非常完善,其商事法律也具有很強的參考性。廣東自貿區可在一些產業引入其法律制度,來加強風險的管理和控制。
增加港澳服務業開放的力度,實現粵港澳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推進粵港澳管理標準和規則相銜接,實現三地人員、資金、信息等要素的便捷流動。
探索粵港澳金融合作新契機,發展以粵港澳為依托的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促使人民幣結算成為跨境貿易結算的主流,鼓勵粵港澳投資的進入,加強與粵港澳在金融、資金、市場等方面的互通互融;促進廣東、澳門和香港的投資、融資的便利化。
參考文獻
[1] 周運源.創新驅動,推進中國(廣東)自貿區建設發展[J].廣東經濟,2015(03).
[2] 胡堯,石文佳.論上海自貿區模式的可推廣性[J].經營管理者,2014(28).
[3] 廣東自貿區擬借鑒上海“負面清單管理模式”[EB OL].2015-01-20.http://news.southcn.com/ g/2015-01/20/content_116657100.htm.
[4] 2013年廣東GDP總量和進出口總額突破萬億美元.廣東省港口協會[EBOL].2014-01-26.http://www. phagd.org/portappraise/23584.htm.
[5] 2014年上海市外貿進出口雙雙實現增長[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海關,2015-01-21.
[6] 陳喬之.廣東的區位優勢與經濟發展[J].東南亞研究,1996(02).
[7] 王孝松,張國旺,周愛農.上海自貿區的運行基礎、比較分析與發展前景[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07).
[8] 廣東自貿區就是最大的制度創新[NOL].廣州日報,2015-03-11.http://news.xinhuanet.com/ house/tz/2015-03-11/c_1114597967.htm.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7(b)-0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