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理工大學 王春鵬 王康
國內工業設計創新服務平臺對比分析及建設共性①
青島理工大學王春鵬王康
摘要:本文圍繞國內典型地域工業設計創新服務平臺展開闡述,通過對比分析,提煉各平臺之所以成功的共性因素,提出工業設計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共性建設內容框架,對政府或企業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借鑒意義。
關鍵詞:工業設計 創新平臺 創新服務 設計平臺
目前,以創新為核心的設計創意產業已成為各國、各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載體。近年來,以工業設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在全國迅速搭建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各個省的平臺建設和運行實踐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平臺如何建設?某一個平臺運行好不好?創新產業的集群效應夠不夠?政府往往缺少平臺建設和評價理論指導。本文旨在掌握國內外創意設計產業發展動態,深入了解分析國內的創新設計服務平臺、企業和產業的設計需求基礎上,著重關注工業設計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內容和體系建構。
我國地方政府也開始重視工業設計在制造業發展中的作用,將其作為工業化的戰略途徑,創造了許多以工業設計產學研平臺振興制造業的成功范例[1]。下面將選取北京、廣東、湖南、浙江等有代表性省市的工業設計創新平臺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公共設計創新平臺建設內容、功能定位、運行機制與模式、產學研合作的經濟效益。揭示創新服務平臺之所以成功(或失敗)的共性本質,力求得出工業設計創新平臺的一般通用框架模式和總結規律(共性),同時關注各個平臺的優勢與弊端,發現地域差異性本質,擬定具有普適性的平臺建設內容。
1.1 北京市DRC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
北京DRC基地的服務體系包括共性技術服務平臺、設計企業孵化器、政策扶植和創業中心四個部分組成。
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包括材料展示中心、CNC手板模型中心、逆向工程中心(實驗室)、設計培訓中心、快速印刷中心、會議展覽中心、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博物館、設計師之家、創意空間、培訓中心等機構,為創新產業的設計研發提供技術服務支持。
DRC基地提供有35~141平米等不同面積的孵化空間,為企業提供辦公平臺,并依托材料、渲染、CNC手板加工、快速印刷、靜態攝影及逆向工程和快速成型、培訓等多個中心為入駐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為企業提供推介展示、法律咨詢、財務顧問、工商登記、稅務申報、專利注冊等服務,輔助企業快速成長。基地現入駐企業包括產品設計、視覺設計、服裝設計、建筑環境設計、CG藝術設計、網絡設計等各種類型的設計公司,以及為公司提供各種服務機構,為設計企業提供一個快速發展的成長環境。
DRC基地為設計類畢業生以及青年設計師自主創業提供幫助與扶植,以工位出租的形式為新成立的設計團隊提供辦公環境,節約初期運營成本[2]。
1.2 廣東省工業設計公共創新服務平臺
廣東省是我國工業設計活動起步最早的地區之一。近年來,以深圳、廣州、順德、東莞等城市為主要聚集地快速發展,設計行業規模和影響力位居全國領先。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是廣東工業設計創新品平臺的典型代表,它具有以下特點: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由東莞市政府和廣東工業大學聯合共建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產學研合作機構。設計院以打造企業品牌為核心,致力于提供集產品創意概念、產品企劃與策略,產品設計、結構設計、模型手板制作、功能樣機制作為一體的“一站式”產品創新與孵化服務,為企業提供產業整合解決方案。多元化的產品設計及創新研發經驗是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的優勢。
華南設計院組織構架如圖1所示。

圖1 華南工業設計院結構示意圖
華南工業設計院的運作密切結合廣東省設計產業的實際情況,體現出較強的商業特色,服務內容細致完善,直接面向廣東省的幾大類特色行業展開工作,是一種以業務為基礎,以客戶為中心的成熟商業服務模式。
1.3 湖南工業設計創新平臺
湖南省工業設計創新平臺的總體框架,可以用“三個支撐,一個核心”來概括[3],即構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行業設計中心和創意產業園三個作為總體框架的支撐載體,將工業產品的創新設計作為框架核心。管理與運行、工業設計載體(公共服務中心、行業設計中心、創意產業園)以及配套體系三大板塊,組成工業設計創新平臺。平臺的具體結構如圖2所示。
湖南省工業設計創新平臺的建設思路為:以優勢制造業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產品創新設計為核心,加快行業設計中心、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新環境建設,加強工業設計創新和成果推廣應用,培育工業設計產業,把長株潭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工業設計水平高、影響力較大的區域性工業設計技術創新中心,促進湖南省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對湖南省工業設計創新平臺的基本特色進行總結,可總結為以下四點。

圖2 湖南工業設計創新平臺結構示意圖
(1)注重產業導向和市場需求。平臺立足湖南省產業基礎,將湖南省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發展需求定為主要的產業導向,對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加大市場宣傳力度和市場占有率,提高企業、產業的綜合競爭能力。
(2)注重以產品設計創新為核心。平臺對制造業產品的外觀造型進行創新設計,打破傳統造型,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制造業的產品優化和升級。
(3)注重工業設計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平臺以湖南省高校和大型企業的工業設計創新資源為主要依托,進行資源整合,在高校和企業之間建立緊密的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機制,緩解高校科研經費緊張的問題,推進工業設計創新體系構架。
(4)注重以多元化路徑的整體推進。平臺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政策和布局的宏觀引導作用,繪制藍圖,循序更新推進;并且按照市場客觀發展規律,緊密地將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聯系在一起,促進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建立。
與北京DRC相比,湖南省工業設計創新平臺的運行宗旨則有更強的使命感,其目標直接與全省的經濟活動掛鉤,旨在調動一切資源成為經濟提升的有力助推劑。
1.4 浙江省工業設計公共創新服務平臺
浙江省工業設計公共創新服務平臺遵循“整合、共享、服務、創新、持續”的建設宗旨,本著創新資源配置更優、聯合創新能力更強、開放服務水平更高、具有良性自我發展機制的原則,結合浙江省政府省級工業設計基地建設,著力全面服務于全省的制造業企業,推動和促進省政府提出的由制造業向“智”造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戰略的實施。
浙江省工業設計公共創新服務平臺以“三站一平臺”為功能建設具體目標,建設杭州市工業設計人才“輸送站”、工業設計“服務站”、工業設計“信息站”、工業設計共性技術“支撐平臺”[4]。
工業設計公共創新服務平臺通過專業的教學與設計實踐,培養了一大批本科、研究生等中高端設計專業人才;承擔企業、專業設計公司訂單式人才培訓任務;根據企業需要幫助引進國內外精英設計人才。有效整合杭州市工業設計人才資源,吸引國內外工業設計機構和人才作為平臺力量;搭建工業設計人才交流與服務平臺,建設高素質、多層次的設計人才資源體系,為企業提供國際化人才,通過國際交流渠道引進國外設計師。
一方面,對龍頭骨干企業通過產學研結合,提供密切的設計合作。同時,在支柱產業共建行業設計中心,建立四個有代表性的行業設計中心:機械與裝備設計中心、交通工具設計中心、電子信息產品設計中心、家居用品設計中心。另一方面,面向廣大中小企業提供“超市化”設計服務,即考慮到中小企業難以獨自承擔設計費用,而產品又具有高度同質性,為同一產品提供多種設計方案供企業選擇,既降低費用,又可以擁有自主設計產品、避開知識產權糾紛。培育和樹立工業設計優秀示范企業,推動工業設計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作用。
平臺把國內外工業設計領域信息、國際市場發展趨勢、技術信息、專利信息、市場調研情報,以網絡平臺、調研報告、內刊簡報、設計交流論壇、調研報告等形式為政府提供信息咨詢,為企業提供市場調研分析、產品定位、設計戰略、品牌戰略等信息資源服務。
平臺整合企業、高校及設計機構的工業設計研究與實驗設備,加強工業設計共性技術研發,建立感性工學、人機工學、設計文化與生活形態研究、產品測試與評估、工業設計軟件技術(CAID)和工程服務等6個工業設計共性技術實驗室,為設計師和企業提供科學的設計技術支撐。
文道觀與經世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若要具體了解歐陽修散文創作中的文道并重,就要先明白歐陽修散文中的“道”。在歐陽修之前,就有對“道”的多種闡述,唐代的古文運動就是以文道合一,以道為主作為理論的基礎。韓愈所論的“道”,主要是神圣莫犯的儒家禮治秩序與倫理關系等,整體上偏向高妙精深。歐陽修雖然也推崇儒家圣人之道,但他的“道”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將生活中的小事也納入“道”的范圍,把抽象的“道”轉換成具體實在的“道”。
通過對國內幾個省市的工業設計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和發展資料進行整合分析,發現其共性如下。
(1)以工業設計在國家產業創新中越來越突出的戰略地位為建設背景。
(2)以國家的政策扶持為指導。無論是北京DRC工業設計創新產業基地還是其他省份的公共服務創新服務平臺,都是以政府的宏觀政策扶持為指導,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進行建設。
(3)通過建立設計企業孵化器為設計企業提供快速發展的成長環境。
(4)人才建設是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重要內容。
(5)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欠缺。知識產權的欠缺導致了中國山寨文化的發展,使中國的工業設計缺少了創造的活力。
國內外的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創新平臺能夠建設成功,必然有其共性和成功的經驗可以為即將建設的服務平臺提供借鑒。在對我國的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創新平臺進行研究整合后,可以提煉出公共服務創新平臺建設的通用框架,其內容如下。
(1)構建政府規劃引導和政策激勵的促進機制。
(2)建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為創新產業的設計研發提供技術服務支持,發揮公共服務創新平臺的支撐作用。
(3)建設創新企業孵化器,培育高素質的工業設計隊伍,實現工業設計產業化發展。
(4)建設創業中心,為畢業生和青年設計師的自主創業提供幫助和扶持。
(5)建立工業設計人才培養體系和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加快培養和引進高素質設計創新人才,完善創意設計教育體系,健全人才培訓機制,健全優秀設計人才選拔和激勵機制并建立創意產業高等教育論壇,將高校人才和企業聚集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互動,為企業定向培養創新型人才。
(6)建設并扶持創意產業,促進企業由制造到創造的轉型。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對創意產業進行融資支持,提倡和鼓勵原創力在經濟中的貢獻。建設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實行版權戰略并進行版權立法,建立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設施機制和爭端解決機制,從根本上杜絕山寨文化的發展,給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健康的發展環境。
(7)集成與創意產業相關的技術研究、產品研發及制作、人才培養于一體,有效促進產學研的結合,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設施設備公用、共享,提高生產經營集約化程度,形成園區聚集設計企業模式,通過公共服務創新平臺的建設加速設計資源集聚,提高設計成果的產業化率。
平臺建設雖然具有共性的特點,由于各個省市的建設條件有個性差異,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通用框架要充分考慮到地域性差異,適合各個省市的創新經濟行業。(1)可持續性:如何構建運行良好和具有自身“造血”能力的創新平臺也是難點。(2)復雜性:由于創新平臺評價體系復雜,需考慮的因素眾多,站在企業、產業、政府、高校及科研設計機構的角度,多維度地思考創新平臺的建設內容。(3)可操作性:平臺建設應該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理論與實踐結合,力求保證實際運行的可操作性和現實性。
參考文獻
[1] 蘇建寧.甘肅省工業設計現狀及其發展策略研究[J].機械研究與應用,2010(4).
[2] 凌繼堯.中國設計創意產業發展現狀與研究[J].創意與設計,2012(4).
[3] 何人可.湖南省工業設計創新平臺建設[D].工業設計與創意產業論文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4] 陶云.日本工業設計崛起的若干因素[J].美與時代(下半月),2014(8).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7(b)-133-04
基金項目:①山東省軟科學資助經費項目部分成果,山東省創新設計服務平臺的建設及評價(2014RKB0 1938)。
作者簡介:王春鵬(1970-),男,青島理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工業設計及其理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