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會計制度建設和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有賴于注重會計信息質量的會計體系。本研究解析了我國上市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存在問題的多重原因,同時還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對策,以達到為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提高提供借鑒與參考的目的。
關鍵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會計信息失真;治理對策
一、企業會計信息現狀及問題分析
1.問題綜述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究其原因,一般是為美化企業業績而虛增利潤,以達到獲取信貸、偷逃稅款、增加商業信用、推動股票順利上市和操縱股價的目的。巨大利益之下違法成本卻很低,這使得財務信息編制者常粉飾報表,對企業眾多利益相關者造成了巨大影響。財務造假通常是由于財務人員屈服于來自管理層的壓力和利益條件,而無視職業道德偽造和扭曲財務信息。權責發生制下會計在處理業務時進行帶有一定主觀性的會計政策選擇和估計也給財務造假提供了空間。比如應計、待攤和預提科目處理較為靈活,為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了可能性。
2.會計信息失真成因
(1)經濟利益層面成因。上市融資所伴生的風險較低而其顯著的造富效應足以驅使眾多已上市或未上市的企業管理層進入股市圈錢。但是上市條件對擬上市公司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均有較高要求,也要求企業能遵循穩健性原則,不高估利潤和低估費用,能計提恰當的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而一些未真實滿足這些要求的企業為上市斂財通過數據造假在粉飾報表上做文章。
(2)法律法規層面成因。企業編制財務報表必須依賴帶有一定強制性、規范性和約束性法規,這利于減少主觀選擇空間,也會為報表信息使用者減少了障礙。我國在建立健全會計法律法規方面取得了卓著成績,但應承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方面經驗尚淺,財會方面法律法規與會計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洞,給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以一種合約形式存在的會計準則的制定不是單純由技術因素決定的,而是眾多利益相關者博弈的結果。會計準則中相關概念的不準確性和歧義必然造成實務操作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可操縱性。就企業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而言,會計準則并沒有規定企業可采取的具體比例,而由企業視資產質量實際情況進行有主觀性參與的職業判斷。會計原則協調應用中的不完全性,如只遵循謹慎性原則會導致企業過分預計損失而完全不確認很可能實現的利得,這又與充分披露原則和可靠性原則相悖。會計準則的強制性較弱,如財政部有關政策并沒有就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做出強制性規定,這就為舞弊提供了場所。
(3)會計局限層面成因。2006年財政部新頒布的會計準則基本上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接軌。在對不同交易和事項進行計量時,會計信息質量更多地強調了一貫可比性、穩健性和可靠性。例如在新準則出臺之前,因為資產減值準備在提取之后可以轉回,一些企業極力利用該事項進行盈余管理造成會計信息失真。而新準則關注于此并規定非流動資產計提的減值損失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可轉回。這一規定有效防范了企業不當的盈余管理。但也應該看到,新準則規定仍然賦予了企業以較大自主選擇權,這就為上市公司操縱財務報表創造了空間。
(4)執法監管層面成因。執法不嚴必會導致法將不法,法律的權威性和震懾性在對違法行為以罰代法的處理過程中被嚴重削弱。一些執法機構也存在有法不依、隨意執法和執法不嚴行為,這也造成了在會計行業與公司管理中法治氣息淡薄和法制形同虛設的現象。有法可依只是必要條件,震懾頂風作案和財務舞弊需要有效執法和嚴格執法,加大財務作假的違法成本才能從根源上杜絕造假行為,從而為經濟健康發展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法治壞境。
二、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1.加強內部控制監管力度。內部控制能夠對企業財務報告起到一定的增信作用,也能校驗經營好壞以及對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程度。其是由企業的治理層、管理層和相關人員設計和執行的一系列程序和政策。內控能促使企業會計記錄能更加合理與詳細地反映公司各項業務的經濟實質,促使企業盡可能公允反映企業相關資產的交易和處置程序,防止財務會計人員因缺失互相牽制的制度設計而影響財務信息的真實性。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內外結合進行防范。新修訂的《會計法》為增強在財會界的權威而加大了對財務造假的處罰力度,同時還應輔以包括公司法、經濟法、證券法和刑法在內的配套法規的修訂,以最大限度地扎牢法律之網。重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不斷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體系以及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也是勢在必行之策。在完善會計法律法規、健全會計準則和優化會計職業道德環境的同時,也應借助外部監督如政府相關部門、注冊會計師、新聞媒體和公眾的監督。
3.完善會計理論與會計制度??v觀會計500多年的發展史,其在已相對完善的同時,仍有會計原則和會計政策不夠完善。我們應努力完善各項仍存疏漏的會計制度,嚴格劃分和落實會計責任制。明晰各成員責任,完善以企業法人代表和總會計師為核心的會計機構是會計組織工作的關鍵。貨幣資金核算、存貨及固定資產核算、生產成本和工資核算等應成為企業會計核算工作的重點。完善企業的內控制度進而加強流動資金的監管,是會計控制工作的關鍵。
4.加強執法和監管力度。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若未發行股票企業被查出財務造假則停止其股票發行進程并撤銷其發行人資格,同時也應嚴懲財務造假相關責任人。為此也有必要借鑒美國在嚴懲財務作假方面的經驗,加重對造假企業管理層的懲罰力度,斷絕擬發IPO或已上市企業財務造假的主觀意圖。同時把嚴懲應查出重大錯報卻出具不當審計意見的注冊會計師及事務所變成新常態。對審核失職的發審人員也應予問責,強化企業上市審核關,筑牢上市前最后一道監管防線。
參考文獻:
[1]張新民,錢愛民主編.《財務報表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
[2]王麗主編.《審計學》.北京郵電大學主編,2014年1月,第一版.
[3]張倩.淺談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0(19).
[4]徐湘明,劉龍泉.淺析會計信息失真及矯治[J].財會研究,2004(3).
作者簡介:康曉鵬(1992.3- ),男,漢,河北省石家莊市,大學本科,江蘇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