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柏云
摘 要:提及中國傳統檔案文化,它是以文化生態為總體背景,本文用一種嶄新的視角來分析揣摩其發展的原因、過程和存在的變化規律,通過這些來研究是什么導致了今天中國傳統檔案文化的形成和存在的自身特性。
關鍵詞:文化生態;傳統文化;檔案文化
“生態”作為文化生態學的基礎的概念之一,而提到原始的文化生態學,它則是美國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在美國,有很多研究人員都專心研究土著民族的生活習性,通過對“文化區”的思考,其中包括文化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就很大程度上地為生態學的發展創造了途徑。說到文化生態學的總概念,它是致力于人類生活的整個環境(包括自然壞境和社會環境)的研究,通過對生態理論的研究從而為文化及其發展的規律做出一定的貢獻。
1 相關概念
提及檔案文化,它是一種傳統的檔案思想及其在這種思想下的行為表現和物化結果,此觀念的提出,是把檔案和檔案工作作為一個整體的文化現象作為研究基礎的。眾所周知,在文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它就是把前人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都一并留給下一代,然后由下一代進行創造并更新,再周而復始地傳給下一代,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檔案的作用是,它不僅僅記載下了人類的各種活動,更加維系了人類時空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它聯系了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所以說檔案是文化承載并且傳播的重要工具,它的文化屬性眾所周知,不僅僅記錄了人類的文化成果,更加速了知識和信息的傳播。然而說到檔案工作,它則是圍繞“檔案”這個核心問題展開的,它行使的對象即為檔案,所以檔案工作和檔案具有相同的文化屬性。反觀傳統檔案文化,它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現象,其中包括早期封建社會圍繞檔案所產生的所有有關文化的現象。
2 文化生態對中國傳統檔案文化的影響
2.1 自然生態環境與中國傳統檔案文化
當今,中國傳統的檔案文化在經歷了歲月的沉淀發展得越來越好,它區別于大陸—海岸型地理環境的特點,因為它有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重要特點,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契機。第一,“疆域遼闊”,就是說地緣廣闊,利于人口周轉。每當遇到災荒等困境,災民都會轉移到非災區贏得生存的機會,且黃河、長江都是東西流向的,它為民族的生存提供了地理的優勢和機會,相比較其他國家我國有很好的生存契機。第二,“地大物博”,物質的豐富性能為文化的更新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動力。再者,中國是一個“左高原,右大?!钡拇箨憽0缎蛧遥趤啔W大陸中處于偏僻的領域位置,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則處于亞歐大陸的中心位置,東南瀕臨太平洋,其領域之寬、腹地之廣,為我們國家贏得了許多生機和希望。同時,它地形地貌和氣候復雜多變,形成一種優美的地理環境,許多國度是不能與此相比的。所以說擁有了這種封閉、隔絕的狀態,它就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外在條件。歷史上在鴉片戰爭之前,我國都很少受到外國的侵擾,這與我國所處的地理環境是有很大的關系的。最后,五千年以來,中國的生態環境處在最適合人類生活的時間段內,創造文化的發展勢必帶動文化的繁衍生長。
2.2 農業文明對傳統檔案文化的影響
(1) 自古就有“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農耕生活狀態,很大程度地促進了務實主義的民族心理的產生,然而受這種精神的影響,檔案領域逐漸也形成了“實事求是”的良好作風。作為華人的主體—農民,他們在勞作中感受到的一條真理就是:利無悻至,力不虛擲,說空話無補于事,實心實意地做事就必定會有收獲。這種務實的工作作風也不斷地感染者文人學者的創作,其中“大人不華,君子務實”就是賢哲們一直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2) 古時候,因為“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中道、中庸思想的存在,極大地造成了傳統檔案文化的保守地位,它也禁錮了人們思維方式的轉變和工作作風的創新。在農業社會中,人們僅僅滿足于維系簡單的再生產活動,缺乏那種擴大再生產的真正動力,所以說,社會運行基本處于靜止狀態。在這種生活環境的刺激下極易生出永恒觀念。因為中國人的某些策動,使得一個階段出現暴動而于改變現狀,所以在一些時候就容易循規蹈矩地做事,不善于變化。
(3) 隨著農耕經濟的發展,小農意識也隨之產生了,這種意識深刻地體現在檔案領域中,它由生產力低下、社會財富缺少為原因,由此而形成的聚財、守財的心理。說到封建小農意識,它的價值觀是一種絕對的功利主義,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在一種事物是否有價值的時候,考慮的不是社會意義,而是一種個人的一己私利。統治者在判斷一個事物對自己是否有幫組的時候,考慮的往往是對自身近期是否有用,這種想法恰恰體現了他們的自私、保守、閉塞的檔案價值觀。同時在檔案管理上,往往采用“以藏為主,秘而不宣”的方式,當政權塌陷時,檔案便成為舊政權的陪葬品了,然而統治者為了維護階級的利益,常常出現篡改、假造、歪曲檔案的現象。
2.3 封建社會制度對傳統檔案文化的影響
文化是階級關系、經濟狀況和政治環境的集中反映,也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封建社會孕育了傳統檔案的文化,封建主義的社會制度也勢必給此文化落下深刻的烙印。
(1) 西漢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源頭,統治者們對思想、文化的建設就沒有放松過,文化上的大一統為檔案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很好的外部環境,使它保持了較高的完整性和持續性。
(2) 中國傳統檔案文化的社會化程度低下
在我國古代,封建的私有制決定了檔案成為統治者的個人財產,也就是說,他們擁有對檔案的主管管理權限,這也是為什么傳統檔案文化的社會化程度低的重要原因。在封建社會,檔案的地位十分高,它們往往被成為“先王之典”。那時,只有皇帝的祖訓、典籍、言行才有記錄在檔案里面的資格。而且,在這種“家國同構”的模式下,形成了“家是小國,國是大家”的規定,強調了皇帝的絕對領導權。所以,有關最高統治者而出現的檔案記錄和國家機器的運轉都是皇帝的個人性質財產,受到絕對的保護,在這種背景下,傳統檔案文化的社會化程度顯得十分低下。
3 新時期檔案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3.1 實現檔案文化面向大眾
在過去,檔案是存在于少數人手里的,基本上是控制在少數人手中的,因為那個時候的社會發展史十分落后的,且人們的知識水平都比較低,所以主權就被少人數所掌握了。在我國社會性質的轉變和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的今天,使得群眾都擁有民主使用檔案的權利,檔案文化自然而然地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提供了大量幫助。
3.2 促進檔案文化開放與交流
經驗證明,一個國家要與世界共同發展進步,就要做好對外開放、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的工作。那么,傳統檔案文化要想永葆生機,就要做到繼續發揮自身的各種優勢,在此基礎上不斷學習先進的文化,去粗取精、與世界文化接軌,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中國檔案文化的先進性、活力性永存。
3.3 構建檔案文化市場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與文化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二者互相促進啟發,共同發展。文化為經濟的發展給予了精神的動力和智力方面的支持。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的發展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增長點,它越來越體現經濟綜合實力的多少。所以,建立一個和諧穩定的檔案文化市場,不僅僅有利于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進步,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建設以及各項事業的發展,更為未來的文化檔案事業提供了一個飛躍的契機。
參考文獻
[1] 楊保樂,姚明. 我國檔案休閑利用的阻礙因素分析[J]. 黑龍江史志. 2013(03)
[2] 倪代川,金波. 檔案生態研究述評[J]. 檔案管理.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