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學院 何調霞
產業經濟Industrial Economy
保護與傳承視閾下的遺產旅游地開發
——以無錫古運河為例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學院 何調霞
摘要:無錫古運河段見證和承載了吳文化、運河文化、工商文化三大文化的起源與興衰,是我國京杭大運河歷史最久、文化內涵最豐富、傳統風貌最濃厚的河段之一。它保留了古運河水弄堂的風貌,被譽為“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本文介紹了古運河沿岸旅游資源,分析了古運河旅游保護開發現狀和開發對策建議。
關鍵詞:旅游資源 保護與傳承 遺產旅游地 古運河
申遺是對遺產更好的保護和傳承。2014年6月,京杭大運河成功申報世界遺產,京杭大運河全長約1794公里,共包括十大河段,申報的系列遺產包括河道遺產27段,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點。申遺后旅游資源合作性保護將是未來運河沿線城市面臨的重大課題。

表1 無錫運河沿線旅游資源遺存

表2 無錫古運河旅游資源優勢分析
無錫是京杭大運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境內古運河總長40.8公里,是大運河中的重要節點。無錫運河沿線歷史遺跡豐富(表1),旅游資源優勢明顯(表2)。其中,南長區古運河風光帶是大運河中保存風貌最完整,遺存歷史文物最多,最具江南運河水鄉風情的精華地段之一。
無錫市被列入國家大運河遺產的運河段包括江南運河無錫城區段以及黃埠墩、西水墩和清名橋歷史街區3個遺產點。江南運河無錫城區段開鑿于公元前495年,在無錫形成環城運河,也使無錫成為大運河所有沿線城市中獨一無二的“龜背城”格局。西水墩舊稱窯墩,墩上還曾建有水仙廟和茂新面粉廠(現為民族工商業博物館)。清明橋街區集寺、塔、河、街、窯、宅、坊、弄、館等眾多古代人文景觀于一體,涵蓋運河文化、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業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種形態,被譽為“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1]。
無錫古運河自1992年啟動保護、整治以來,至今已完成核心區保護性修復面積11.5萬平米,創建了運河文化藝術館,中國絲業博物館,明清窯群遺址博物館等活態博物館,并復原建造了無錫“戲碼頭”,挖掘了“太湖船點”、“捏泥人”等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年均接待游客達600萬人次。曾有業內專家認為,千年運河無錫段目前給世人呈現的盛景堪稱21世紀江南版清明上河圖。
無錫古運河啟動保護、修復工程已有20余年,在運河沿河旅游規劃、古建搬遷、修復、運河水上項目啟動、道路修復和步行道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2.1 古運河沿岸景觀多,歷史底蘊深厚,但內涵挖掘不夠,未形成整體合力
作為大運河沿線最美的節點城市,千年古運河造就了無錫“千年吳地文明、百年工商繁華”,在運河兩岸形成了一條特征鮮明、內涵豐富、元素眾多、遺產厚積的線型文化帶。其間分布著中國絲業博物館、古窯群遺址、戲碼頭、名人故居、工業老廠房遺址等,這些景觀見證了民族工商業的發源。
目前主要問題是許多老廠房破舊,老建筑、老遺址部分得到了修繕,部分在歷史歲月中被毀損,很多建筑因歷史久遠被遺忘。人文景觀尚未形成一條主線串接,文化內涵挖掘不夠,還沒有形成整體旅游合力和吸引力。
2.2 歷史悠久,區位好,但知名度低,關聯效應差
無錫古運河歷史悠久,其核心段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位于無錫老城區,西瀕新運河,東倚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和312國道,南接太湖旅游區,北接市內最繁華的商業地段,是無錫城區的“南大門”,區位優勢非常明顯。
但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古運河黃金游線未能得到旅游市場的推廣,旅游產品知名度弱。關注古運河旅游動態,會發現古運河借勢節日或活動營銷比較少,以剛過去的中秋節、國慶節為例,錫城人都紛紛赴黿頭渚、梅園、蠡湖賞燈,但未聽到古運河有活動。當前,各大景區都在借助信息化手段進行營銷,而古運河手機APP、微信、微博等內容推送和營銷宣傳明顯不足;網絡營銷方面,古運河旅游網站有“清名橋古運河景區官網”和“古運河旅游——古運河無錫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兩個,但網站的信息更新嚴重滯后,目前仍停留在2014年元旦之前,未能憑借資源的獨特性達到引客、留客的運用效應。
2.3 歷史文化街區中傳統建筑與現代時尚元素失調
昔日的南長街是商鋪林立、攤販云集,老街上有米行、書店、理發店、茶樓、戲館等。在遺產地保護修繕中,按照“吳文化的窗口、古運河的精華、老無錫的縮影”的理念,對古跡文物進行修繕、移建、復建。現在的南長街兩側也是商鋪,不過在這些老式建筑里,如今卻充盈跳躍著咖啡、西餐、酒吧、動漫等各種時尚創意元素。為了吸引客源、留住游客,打造休閑街區,引進洋店本毋庸置疑,但整條街區上時尚創意店遠多于當地傳統店面;另外,古運河沿岸一些街區的架空電纜,古建筑、古民居外的空調外機,使建筑本身變得矛盾,顯得文化底蘊不夠深厚。
2.4 古運河水環境保護仍然任重道遠
古運河航運在歷史上對無錫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今天,運河水上航運仍然在造福無錫百姓。無錫當地對古運河的治理和保護從未間斷。為解決運河流經市區河道狹窄、交通堵塞的問題,于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制定京杭運河無錫市區改道方案,于1979年完工長11.24公里的新河道。市區河道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逐步禁航,對河道分段清淤、截污、動水換水、修復生態,并對運河沿岸的化工廠、農藥廠、電鍍廠、染料廠實行關閉,以改善運河的水質。
盡管運河水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但水污染的問題仍然嚴峻,古運河水質泛黃,40%~50%的原因是泥漿排放造成,其中既有水上偷排,也有通過城市排污管和岸邊偷排的。雖然有關部門加強了管理,但是要從污染源頭解決運河水污染的道路仍然漫長。
3.1 整合運河沿岸旅游資源,提高產品整體吸引力
針對運河沿線景觀未形成合力的情況,深挖景觀內涵,提煉主題,用主線串聯各旅游節點,各節點設置講解系統,提高旅游景觀整體吸引力。具體來說,運河旅游可打造三條旅游主線:岸上文化游、水上體驗游和岸上休閑游。
(1)岸上運河文化觀光游:這條線上的遺址、民俗彰顯著古運河曾經的輝煌,串聯著古運河的生活文化、民族工商業文化、古建遺址景觀文化、宗教文化和水弄堂文化,如古運河燈會、“戲碼頭”、南禪寺、南水仙廟、南下塘書場老字號,因米市、布市、絲埠和錢埠聞名的“四大碼頭”,永泰絲廠、古窯群、名居名宅、牌坊、傳統作坊等。
(2)水上運河文化體驗游:包括南長街運河段、伯瀆港和南跨塘橋北側運河段,游人乘船游覽,聽著錫劇、欣賞著運河兩岸風光,恢復重建的生活場景能帶給游客古運河的記憶片斷。此類旅游產品分日游和夜游項目,主要有游船、茶館、水吧、戲院、水舞臺、燈會運河、水船巡游等水上商業、水上節事組成,主要依托水體,打造水上體驗活動。
(3)岸上休閑體驗游:街區引入非遺項目,向游人展示玉雕、泥人、紫砂、錫繡等非遺作品和它們的制作過程;老手藝作坊展示藤藝制作、老虎灶,與婚慶有關的民俗文化未來也將在這里展示。同時,古建筑與現代時尚創意元素結合,游覽街區還有各類美食、酒吧、概念書店、LOFT工作室、名家藝術工作室、創意產業、藝術工作室、手工坊、時尚店、青年旅社等。將這些資源整合,打造岸上休閑體驗游。
3.2 策劃旅游活動,加大營銷宣傳,實現引客留客聯動效應
古運河旨在打造“運河活態博物館”,對遺產、民俗的展示應結合活動策劃讓其真正“動起來”。如深度挖掘本土文藝資源,通過論壇、節慶等形式擴大影響力,每逢節慶均設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借勢營銷。如2月新年廟會、元宵燈會,3月百花節,4月吳文化藝術節,5月民俗文化藝術節,6月端午美食節、9月中秋賞月、燈會,10月啖蟹節,1月跨年晚會等。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與廣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營銷手段多樣化、便捷化,古運河景區要充分借助媒體手段進行營銷。運河景區有微信、微博平臺,但營銷力不足,應在微信、微博平臺上及時推送旅游活動消息,讓用戶第一時間獲取;旅游區域內提供免費wifi,在醒目的位置設展板告知游客掃微信或下載手機APP進行自助游;實時、及時更新官網信息,及時發布相關動態,吸引客源、留住客源,實現食、住、行、游、購、娛聯動效應。
3.3 加快周邊環境的改善,保持運河沿岸的原真性
政府要出面治理排水、排污,改造基礎設施;電源干線采用電纜埋地鋪設,統一采用地源熱泵,在風景廊道上不放置空調室外機。運河原真性保護方面,原住民是古民居歷史和文化的延續,原住民是民居的活文化[2],因此,在古運河保護修復工程中,應該適度根據需要搬遷,把運河的魂留住。為了滿足現代人生活需要,打造古運河休閑氛圍,街區引入了不少洋店和時尚創意產業,為保護、留住運河古韻,一定要甄別適合的產業,在核心街區洋店和創意店在數量上要與引進的非遺項目店平衡。
3.4 保護、傳承與創新并舉,與沿線城市開展合作性保護
首先,古運河是流淌的文化,對其的開發利用要從保護開始。對承載著運河文化、吳文化和民族工商文化的文物古跡進行保護;對運河兩岸的24處文保單位進行保護;對28處歷史古建筑根據情況進行修復和保護;對工業遺存、工廠進行保護性改造、搬遷,對錫劇、評彈、泥人、磚雕、絲綢、民俗小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其次,傳承,即運河文脈傳承。傳承的最好辦法是將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進行動態、活化再現,打造運河活態博物館。具體來說,靜態展示包括水弄堂、民居、橋、水體、古窯、老工廠、老字號等遺存,動態展示包括居民的生活生產、節事表演、場景解說等[3]。
最后,創新。古運河在發展中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和污染,因此,在保持原生態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河水清淤、治理;引進低碳、節能的新能源技術,減少空調等現代化設施運行中對古運河的破壞,這是生態面貌保護方面的創新。另外,古運河風貌、建筑古舊,但生活隨著文明的進步不斷在發展,因此,在運河沿岸引進一些時尚創意、文博藝術、美食娛樂等商業,這是滿足現代人生活方式的創新。
與此同時,后遺產時代的保護更為重要,沿線任何城市的水質污染都會對沿線運河造成破壞,因此,各運河城市要聯手,開展合作性保護運河行動。
參考文獻
[1] 佚名.無錫市清名橋街區:江南水弄堂 運河絕版地[N].中國文化報,2010-4-23.
[2] 袁青霞.無錫市惠山古鎮旅游開發模式及對策研究[J]旅游縱覽,2013(6).
[3] 汪芳.用“活態博物館”解讀歷史街區——以無錫古運河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建筑學報,2007(12).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7(c)-129-03
作者簡介:何調霞(1981-),女,漢,甘肅省天水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旅游經濟、旅游地理、城市旅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