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瑛
摘要: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信息技術評價建義中明確提出,應通過評價的合理實施,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幫助學生逐步提高信息素養。如何做好高中信息技術“主題”課評價的實施,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評價 實施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信息技術評價建議中明確提出,應通過評價的合理實施,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幫助學生逐步提高信息素養。但是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由于高一信息技術要進行學業水平測試,使得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迎合學業水平測試,而忽視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情感體驗、探究能力、團體協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的培養和評價,造成學生對信息技術課失去學習的興趣,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深入展開,信息技術教學評價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有的教師將評價的形式全都搬到課堂中,比如對學生作品的評價,有自我評價、小組評價、他人評價、教師評價等,而且每個表打分多達20項。這么多評價從操作層面上很難,同時也很費時,在平時教學中引入,教師就很難堅持下去,最后只能流于形式。這種現象的產生很大程度上與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課程采取的評價方法不當有關。如何做好高中信息技術“主題”課評價的實施,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信息技術“主題”課的設置
“主題”課———實際上就是將每節信息技術課所設計的教學內容以“半開放”任務的方式,讓學生完成。這里的“半開放”任務,是只給出任務的主題或部分基礎內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和評價標準圍繞主題創造性地完成任務。
二、信息技術“主題”課評價的實施
(一)評價提前規劃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設計環節就應該提前統籌規劃。
在實際教學中,不同的內容模塊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獲得的相應能力不盡相同,教師要據此做出明確的目標和評價標準。
例如,粵教版高中《信息技術基礎》“第一章信息與信息技術”中的“1.1信息及其特征”設置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⑴能夠列舉各種信息;⑵能舉例說明信息的基本特征。
2.過程與方法:⑴能夠通過觀察獲取信息;⑵能從日常學習、生活中發現信息,分析確定信息需求并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⑶能初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去開展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感受信息的各種特征,體驗信息和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
信息及其特征是本節課學習主題,教師應根據教學三維目標作出評價標準,然后在課堂中每個小組通過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這節課中的案例任務。
學生通過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評價標準以及給定圍繞主題的案例任務,在有限的時間內,在活動過程中鞏固所學的知識,探索新的知識,在交流與探討中,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探索未知的興奮和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
(二)評價形式的靈活運用
單一的評價方式已不能適應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要求,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多元化評價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可以把教學內容分為兩大塊:知識積累部分和綜合活動部分。知識積累部分可以運用紙筆、口頭評價形式。綜合活動部分可以運用電子作品評價形式。
1.對于各章知識積累部分,考察學生對基本概念與基礎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以及拓展和延伸,可運用紙筆、口頭評價形式即可滿足教學需要。
例如,教材“1.1信息及其特征”的內容,教師可給學生安排下列紙筆測試,包含選擇、填空、簡答、案例、開放題等,得分計入平時成績。
而口頭評價在小組合作完成每一個案例任務時,及時對個人和小組做出鼓勵性評價,對表現好的個人加1—5分,表現好的小組,組內每個成員加1—5分,計入平時成績。
2.對于各章綜合活動部分,是為了讓學生把學過的內容應用到探索性學習或解決實際問題當中,來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運用電子作品評價形式。而選擇、設置主題任務時應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合理設計主題任務評價標準,分組盡可能做到異質分組,由能力強的學生幫帶有困難的學生。小組完成任務的整個過程中,組長負責督促組員完成好自己的職責并做好自我評價、小組自評,與其他小組交流評價。
例如,教材“第三章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綜合內容,教師可給學生安排自選主題評價性任務——制作一份自選主題的電子報刊,用兩節課時間,圍繞目標和評價標準完成電子作品。完成評價,分值計入平時成績。
教師在活動評價中要著眼于:
(1)是否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2)是否能夠靈活運用信息技術;
(3)是否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4)是否積極地表達與交流;
(5)是否展現學生的個性和提高學生的興趣;
(6)是否能夠與同學互助、合作等等。
在師生互評后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讓學生對“主題”課或一段時期的表現進行反思,促使學生明白自己的現有水平與期望水平的差距,知道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距,找尋解決辦法,提高信息素養。
教師在引導學生反思的同時,也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及時找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改進與提高教學水平。
(三)建立綜合評價檔案
教師在學期末把學生平時知識積累紙筆測試成績和各類綜合活動的評價記錄收集起來,建立學生的“評價檔案”,包括:學生紙筆測試、小組及個人表現評價記錄、課堂學生自評記錄、電子作品記錄卡、作品評價記錄及學生作品展示。
總之,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變被動的應試為主動的挑戰,讓評價真正成為一個互相學習和共同提高的過程。評價形式要根據具體內容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要便于實施,評價表具有即時反饋信息的作用。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