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琳
摘要: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善于利用教材,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出發是幫助小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 ?活動經驗 ?小學生
一、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相關背景
數學課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質、基本法則、基本公式等基礎性數學技能可以統稱為數學的基礎知識。而數學中所包括的抽象思想、數學推導過程中的思想、建立數學模型的思想可以統稱為數學的基本思想。數學基礎知識與數學基本思想貫穿了數學學習的整個過程,是對數學本質理解的共同體現。而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則是指學生在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基礎知識,掌握數學基本思想的過程中所設計的數學活動。數學基本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者對于數學的學習效率,由于數學基本活動具有獨立性與個人特色性,所以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包括了學習主體的個人學習經歷、體驗、探索等思想感情。基于此,幫助小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時,應把其作為一個長期的工作來開展。一方面,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本身是一個隱性的滲透過程中,其表現主要體現在對數學學習思維過程中的升級,體現在提高數學學習方法的科學性。
二、如何幫助小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
(一)層次遞進推動小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
如在進行面積計算時,由于面積就是物體表面或者平面圖形的大小,不同的面積所使用的單位卻是統一的,如平方厘米、平方米等等。即如果要去計算一個平面圖形的面積,也就是去計算一個平面圖形擁有多少個面積單位。這就意味著,當要去計算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長方形面積時,就是需要計算出這個長方形擁有多少個平方厘米個數。
從計算圖形面積到計算一個圖形擁有多少面積單位,這實質上就是一種數學思想的學習。我們可以通過幾個層次遞進來推動小學生對此類問題的理解。
第一層基本活動經驗,感官層次活動讓學生看見要求解的長方形,并讓其猜測面積大小。
第二層基本活動經驗,實踐層次活動:讓學生用相關的工具或者教具來度量長方形,并確認長方形面積,即感知長方形所擁有的面積單位個數。
第三層基本活動經驗,考察驗證活動:在以上兩個活動之后,通過歸納總結來理解長方形形狀與其面積的關系,并總結求長方形面積的方法。
以上三個層次的基本活動經驗都是讓小學生在試求解長方形面積的過程中理解面積單位與圖形間的關系。在小學生今后的求學道路上,還會遇到求立體圖形表面積的題目,當學生在求平面圖形面積時有了面積單位的概念后,遇到此類題目,也就能很快地理解并試求解。學生也得以再次通過以上三個層次的基本活動經驗來處理遇到的數學問題,學生也就養成了感官判斷、實踐求解、驗證歸納的正確思維方法。
(二)因地制宜幫助小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
因地制宜包括了對環境與教學條件的適應性,也囊括了對學生思維的適應性。如在量長度與角度時,教師可以利用周邊的環境幫助學生進行更直觀地體驗。一般來說,教材與教具上都已經有相關的教學內容與設計,但為了幫助小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教師應盡力去拓展教學范圍與豐富教學方法。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實地進行測量,如測量教室里的角度、測量學校走廊、花園等角度,還可以提升難度,讓學生使用現有的工具測出教學樓的高度。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讓實踐更有效率。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統一配備一套米尺、一個量角器與一條繩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需要給出指導性意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自己思索,也可以找書本,翻資料。在實踐中,有一個小組在觀察樓層高度分布后,決定先畫一個草圖,再用繩子綁住橡皮從二樓垂下來,以此得到一層樓的高度,再乘以樓層數量得出教學樓高度。另一個小組則先從教學樓側面量出高樓影子的長度,并結合當時太陽的高度通過計算來得出教學樓的高度。當然,還有小組直接在教學樓墻壁上找到了建設銘牌,看見了所標示的教學樓高度。不論是哪種方法,都是來源于生活實踐經驗的,哪怕是直接看到標高的那一組。這也就意味著,如何幫助小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重點是讓學生去找到答案,積累經驗,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要是正當的,就無需計較學生所使用的方法。
(三)鼓勵創新幫助小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
數學是一門來自于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科,所以在幫助小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時,應注重讓學生開拓思維,鼓勵創新,激發學生思維去解決數學問題。如在學習圓的周長計算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學,了解教材中是怎么去計算圓的周長的。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對于教材的印象,可以適當提問,如教材為什么要這么算,這樣算有沒有缺點等等。接下來,讓學生把身邊的圓形物拿出來試著自己計算圓的周長。由于學生周邊物品都是小件,如瓶蓋、硬幣等,都可以用軟尺直接量出其周長。如果沒有軟尺,學生可以用圓形物在直尺上滾動一周進而得出圓形物的周長。
經過統計與分析,學生會發現所有量得的周長與其本身直徑間的關系都有著規律。教師此時再因勢利導,讓學生把教材中提到的中國古算書《周髀算經》中“徑一而周三”的記載閱讀一遍,并讓學生了解何為“割圓術”。在實踐的基礎上,學生再研習一次祖沖之的圓周率就能深刻理解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了。在這樣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小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在最初要求學生計算圓周長時,就應讓學生盡量使用與書上不同的方法去計算周長,學生通常會直接測量,教師在學生測量的基礎上再進行引導,學生就能在不同數學家使用的不同計算方法間逐漸領會到創新與解法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幫助小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時,應重視對學生實踐與思維的側重,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實踐問題的能力,動手又動腦,讓學生更好地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高云.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如何走出紙上談兵[J].科普童話,2014(21).
[2]馬瑞娟.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教學設計研究[D].渤海大學,2014.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