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摘 要:動產抵押因抵押人在提供其動產作為債務擔保時不轉移占有并可以繼續使用收益而倍受青睞。債權人有權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就該動產依法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動產的價款優先受償。但因不轉移占有,抵押權人無法對該動產實時監管,而行政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能范圍也存在一定的空白區域,即便是債務履行期屆滿,抵押權人訴至法院要求實現抵押權時也會遇見諸多阻礙,承受較大風險。故動產抵押的風險需要作出界定,風險的防范值得研究。
關鍵詞:動產抵押;抵押權人;風險分析;風險控制
一、問題的提出
雖說現今的市場經濟中動產抵押占據著一定的地位,但卻由于不能用傳統的動產的公示方式(占有和交付)來對動產抵押進行公示而存在著先天性缺陷。
(一)債務履行期之爭議
抵押權的實現以“債務履行期屆滿”為要件[1]。動產具有較大的有形損耗與無形損耗,有形損耗較易計算和控制,而無形損耗往往卻很難控制,因此若債務履行期約定過長,就很有可能影響抵押權的實現。如果該動產屬于企業的固定資產范圍,抵押權的實現還與企業的經營狀況密切相關,對于經營狀況不好的企業,如果債務履行期較長,就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因此,抵押權人在與抵押人約定債務履行期時必須綜合考慮諸多因素,來保全債權或者抵押權的實現。
(二)抵押物存放地之爭議
動產抵押中,抵押人的動產所有權中只有處分權受到了限制[2]。然而,在我國,除了法律特別規定的幾種特殊動產,一般都采用登記對抗主義,即便是動產抵押人無權處分該抵押物,其無權處分行為也有可能因為第三人的善意取得而被認定為有效,從而導致抵押權人的抵押權無法順利實現的后果。因此,為了防止抵押人對抵押動產的擅自處分,抵押權人通常會在動產抵押合同中與抵押人明確約定抵押物的存放地,以便對抵押人使用抵押物的行為進行約束和監管。
(三)擔保范圍之爭議
動產抵押的范圍和數額是動產抵押權實行其優先受償力的范圍,是抵押權人與抵押人之間的從債的內容,為達到公正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的條件——債權債務關系明確,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必須對動產抵押擔保的范圍作出明確的約定。依據我國《擔保法》第46條規定,當事人在進行動產抵押登記時一般也會進行擔保范圍的登記,但鑒于損害賠償金的數額不確定性,法院在審理動產抵押合同糾紛案件時,也會兼顧抵押人以及后順位債權人的利益,使得抵押權人在實現抵押權的過程中所提出的關于損害賠償金的主張往往很難得到支持,最終使得動產抵押登記中的損害賠償金形同虛設。
(四)登記部門“標準化”監管之不利影響
依照我國《企業動產抵押物登記管理辦法》第4條規定,登記部門對于動產抵押的登記審查采用的是書面審查,而不進行實質性審查,雖然相關法律也規定了當事人必須對所提供材料的真實性負責,但這種“標準化”的監管會給抵押權的實現帶來諸多問題,下文將詳細進行闡述。
二、動產抵押中抵押權人的特殊風險分析
動產抵押中,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抵押權人可以通過折價、變賣、拍賣抵押物的方式優先受償[3]。
動產抵押風險之一:抵押物價值的減損有風險。依據抵押的一般原理,動產抵押人無須轉移抵押物的占有,抵押人仍可對之繼續占有并使用收益,從而動產存在著比不動產更大的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如何維持抵押物的市場價值成為抵押權實現中的難點。雖然在我國,抵押人抵押動產時都必須為該動產投保,在遭受意外毀損滅失后可以從保險賠償金中優先受償,但實際上保險賠償金的數額往往低于動產的原價值,債權及抵押權已然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脅。
動產抵押風險之二:抵押權實現過程中的風險。企業的以其設備、原輔材料、產品或者商品等進行抵押,應當在抵押合同簽字蓋章后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辦理抵押物登記,從一定程度上對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權提供了保障[4]。但由于動產抵押登記時并不進行實質性審查,因此,抵押物存放地的登記不明確往往會給抵押權的實現帶來障礙。另外,抵押物的型號登記也有可能給抵押權的實現帶來不利影響,抵押權的實現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證。
動產抵押風險之三:企業動產抵押遇例外或破產,優先受償權受限。由于一般企業動產抵押適用的是登記生效主義,因此,即便抵押人無權處分了設定了抵押的動產,該動產的抵押權人仍然可就該動產享有優先受償權。然而,如果企業在債務履行期內因經營不善而申請破產或者被宣告破產,根據《破產法》第113條,破產財產在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后,應首先清償破產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然后是破產人所欠稅款,而普通破產債權位列最后。如果作為抵押人的企業遇到破產時,動產抵押中的債權人利益就很可能受到影響,優先受償權也將因此受限。
三、動產抵押之風險控制
動產抵押,由抵押權人與抵押人之間簽訂動產抵押合同,登記管理部門對動產抵押的具體內容只進行書面審查,而不進行實質性審查;動產抵押的風險歸根結底必須由債權人通過動產抵押合同簽訂前的嚴格審核、通過動產抵押合同對具體的權利義務進行約定以及債務履行期內的有效監管等來予以控制。
首先,在動產抵押合同簽訂以前,對抵押人及抵押物的相關情況進行嚴格的審查。主要表現為對抵押人的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實際審核,可要求企業提供能夠證明其經營狀況的書面材料,并通過其他渠道佐證。對于具有一定經營規模、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債務履行可以相對長一些,貸款金額可以高一些;對于經營狀況一般的企業,債務履行期則不宜過長,短期貸款有利于保障債權人的利益;而對于經營狀況不佳、誠信度不高的企業,由于存在難以控制的較大風險,筆者稱風險較小的抵押人企業的債權人大多為金融機構,可通過銀行系統對該企業的信用進行基本調查與核實,排除為那些存有誠信問題的企業提供貸款。由于動產存在著較大的無形損耗,因此,在抵押物的價值評估時,債權人可到抵押物存放地進行實地勘察,聘請專業機構對該動產的現有價值、未來價值進行合理預測,并依此確定債務履行期以及貸款的具體金額。同時,債權人在貸前調查中,還應充分評估未來行使抵押權例外情形可能導致的授信風險。
其次,通過動產抵押合同對風險進行控制。一般來說,主債權及利益、違約金以及實現抵押權的費用均不存在爭議。但損害賠償金設立的本意是為了補償債權人的實際損失,而《合同法》規定的違約金本身也具有補償性的特點,并兼有一定的懲罰性,兩者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競合。因此,抵押權人必須與抵押人在動產抵押合同中明確約定具體的違約金,以及可以主張損害賠償的具體情形及計算方式。另外,根據對抵押物存放地的實地勘察,對抵押物狀態包括抵押物存放地以及抵押物的具體型號及結構等進行拍照記錄,作為附件加入動產抵押合同,與動產抵押合同的其他條款具有同等效力。另外,只依賴登記部門的監管不足以保全債權人的相關權利,債權人可以將抵押物的初始狀況以圖片等方式記錄,并由公證機關進行公證,以免抵押人因約定的抵押物存放地和抵押物的具體型號等不明確而對抵押物進行擅自轉移或處分。在債務履行期內,債權人應對抵押物進行實時監管,經常檢查抵押物的保值狀態,如果發現抵押人對抵押物疏于管理或者有惡意轉移或毀損的行為,應及時指出并責令其改正。否則,債權人有權解除合同,提前收回貸款,并可要求抵押人賠償損失。此外,當債權人發現抵押人以欺詐等方式實施了有損于抵押物擔保資力的行為時,可依法行使撤銷權,請求人民法院裁定該行為無效并令行為人將抵押物恢復原狀,從而充分保障抵押權人的利益。如果作為抵押人的企業宣告破產的情形,抵押權人(債權人)應通過債權人會議嚴格審查《破產財產分配方案》,對于破產財產分配中優先于普通債權受償的部分,應當嚴格審查其真實性與合法性,對于超越法律規定的范圍或者抵押人虛增的部分,抵押權人可采取行使抗辯權、提出執行異議等救濟措施,來保障抵押權的順利實現。
結語
因不要求債務人或者第三人轉移抵押物的占有,因而存在著較大的法律風險。如何控制和預防這些風險的不利影響,動產抵押權人(債權人)必須通過貸前審查、合同簽訂中的風險控制以及貸后管理中的風險防范相結合,盡可能降低動產抵押中的風險,保障債權以及抵押權的順利實現。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決定了動產抵押制度存在的合理性,為了趨避利害,充分發揮動產抵押這種擔保方式的積極作用,促進經濟的繁榮,動產抵押權人(債權人)也必須積極作為,進行風險控制,保障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能夠真正帶動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玨.動產抵押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2] ?賁寒.動產抵押制度的再思考——兼評我國民法(草案)對動產抵押與讓與擔保制度之規定[J].中國法學,2003,(2).
[3] ?高圣平.登記對抗主義之下的動產抵押登記制度——兼及《企業動產抵押物登記管理辦法》的修改[J].法學家,2007,(6).
[4] ?陳信勇,徐繼響.論動產讓與擔保與動產抵押之雷同——兼評我國民法(草案)對動產讓與擔保與動產抵押的規定[J].法學論
壇,2004,(4).